2018年04月16日
首页
第02版:

“老把式”服了“新农人”

■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霍琳娜

“这个无人机喷洒农药真管用!农忙的的时候,我再也不用雇人喷药了,都是俺家的‘新农人’出的新招!”汶上县苑庄镇种田能手张道立站在自家承包地的田埂上,望着腾空而起的6架无人机赞叹不已。他口中的“新农人”就是他的儿子——张虎。

今年28岁的张虎已经成了镇上的“名人”了。2013年5月,思乡心切的张虎辞别了滨州热电公司的高薪工作,带着妻儿回了老家。出人意料的是,他没有再去城里找工作,继续干让很多人羡慕的“老本行”,反而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和父亲一起伺候起大棚里那些蔬菜来。“我回来就是想试试,把新的管理理念和农科技术‘嫁接’到这块祖祖辈辈耕耘的农田上,能结出个啥样的果!”张虎踌躇满志。

看着儿子回来就整天在地里“瞎鼓捣”,父亲张道立有些不以为然。“你小子才吃了几年干饭,这地里的活可不是说说就能干的。”

说起张道立,可是镇里最负盛名的种粮大户,多年的农业种植“老把式”,承包了4000多亩地,还受到过国家领导人接见,大家都把他当做镇里农业种植的“领军人物”。但是儿子张虎却认为,蔬菜种植作为苑庄镇政府大力鼓励、支持的主导产业,大多数农户却一直单打独斗,种植不成体系,技术落后,产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过前期的摸底,张虎心里有一个大胆的设想,扩大合作社规模,增加合作社职能,吸引更多能人。

“一个合作社有卖菜的地方就完了呗,哪里用得着那么大地方了?还弄140多平米,还要啥会计出纳,这个玩意能行吗?简单的种个菜不是挺好的吗,瞎倒腾啥!”张道立在心里可没少嘀咕。张虎却不为所动,整天往县财政局等部门跑,争取了一个汶上县特色产业发展扶持项目资金24万元,又筹资50万元,新建了一处建筑面积144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并根据生产需要设立了服务、生产、销售、农机作业、财务等现代化管理部门,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了专业的会计和出纳。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许多致富能人、技术能手、返乡农民工等纷纷加入到合作社的怀抱,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5户发展到现在的209户,从刚开始的单纯带领社员繁育良种到现在收、买、卖一体化,社员增收由423元增加到1150元,带动合作社非成员农户收入由220元增加到870元,合作社在带动社员及非社员增收方面成效显著。张虎还建立了“道立合作社”公众号,为合作社里的种粮大户在线解决种植难题。“这小子还有点门道!”老张在心里暗暗嘀咕。

合作社规模建起来了,能人有了,也见到了初步的效益。可张虎并不满足,他又打起了老爹的宝贝大棚的主意。以前,张道立承包地,种着玉米、小麦等常规作物,亩收入大概有300元。可张虎却又独辟蹊径,由合作社投资143万元,新建了6座占地24.84亩的越冬大拱棚,种上了产出率高、效益好的辣椒、菜花等蔬菜184.32亩,订购了种苗637960株。不仅如此,张虎还引进了“津美8—2”“津优307”等黄瓜新品种,生产周期短,种植密度高,每亩产量2万公斤。去年一年,6个大棚年产蔬菜1000吨,销售收入214.86万元,年销售收入214.86万元,年利润47.6万元。不仅效益好,张虎还为镇里的扶贫工作出了把力,他的大棚季节性用工达到七八十人,常年用工二三十人,其中25%是该村的精准扶贫户,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扶贫难题,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自己的大棚搞的风生水起,老爹的事业也不能袖手旁观。张道立一直种的都是小麦、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作物收了之后如果不能及时晾晒就会发霉,严重影响收入。为解决父亲的这一难题,张虎向父亲建议花费45万元购买了三组烘干塔,加上配套设施8.5万元,厂房20万元,几“大件”一添,彻底治好了看天吃饭的顽疾。同时,他力劝父亲出资38万余元,购买了6架无人机,不仅能够喷洒农药,还能播种,精确度更是到每粒种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季节性用工。“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小子还真行,以后就看这些年轻人的了。”张道立笑着说。

“乡村振兴,首要就是人才振兴。像张虎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这样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动力’,年轻人的加入,让我们的新型蔬菜种植如虎添翼。”苑庄镇党委书记李振生打心眼里为张虎这样的年轻人高兴。

2018-04-16 1 1 日报 content_540918.html 1 “老把式”服了“新农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