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2日
首页
第03版:

文化扶志 化开贫困户“心疙瘩”

■本报记者 鲍童 本报通讯员 陈曙光

“再涨点再涨点,一万三”,“不行不行,一万二千六”,“再涨点,再涨点……”还没走进周长尖的家,就在他的养牛场里听见他和来买牛人的讨价还价声,最终,这头牛卖了个老周理想中的好价钱。

“今年价格还比较好,家里学生上学要学费,我就卖个牛犊子。”这两天,老周的养牛场,不断有经纪人光顾。老周的几头小牛犊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这是曲阜市石门山镇周庄村的一户普通村民,不普通的是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周一家四口人,老伴因身体不好常年吃药,两个孩子上大学都需要大笔支出。

据统计,曲阜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000多户,像老周这样因病致贫的家庭大约占到五成。在这些贫困户中,更有一种很难让人理解的病态攀比:“我是贫困户,我光荣”、“政府帮我应该”的心态,抱残守缺,很多人依然巴望着“低保”、“救济”之类“现钱”,更有甚者,还为了低保名额争吵不休,“拉拉谁更穷”“如果有低保的话,很多的贫困户就不再去辛苦劳动了,低保又没有风险,到时间就能领到一部分钱,够他们基本生活。政府兜底救助的低保反倒成了很多贫困户眼中最实用,最想要的帮扶方式。”石门山镇扶贫站站长郭富丁一席话道出了贫困户病态攀比根由。

为解决这种病态现象,镇村两级干部没少给贫困户们做思想工作,尝试“换位思考”,但收效不够明显,因为贫困家庭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幸,其中的老弱病残也因为从一开始就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意志,单纯的动员和督促无法触动这部分贫困人群的内心。

贫困户老周也有这样的问题。据帮扶人员了解,老周有养牛的经验和技能,之所以他没养牛,一是缺本钱,再就是担心赔了,会雪上加霜。由于思想压力大,他发自内心的拒绝和排斥市里为他量身打造的“送贷款”行动。老周说“谁知道会出现什么风险?现在吃着低保还能凑凑合合地过,要真是贷款养牛,牛贱了或者死了,俺可怎么办?别连住的地方都没了。”

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这样思想“疙瘩”的贫困户并不在少数。为激发贫困户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的思想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深度转变,曲阜市将目光投向了厚重的“儒家文化”,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让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使扶贫对象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村里请来了儒学讲师向老周以及和他情况类似的贫困户们传播儒家思想,对他们进行“好日子不是靠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扶志教育,镇村两级扶贫干部更是隔三差五地去他家串门,给他们宣传上级的好政策,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老周渐渐鼓起信心以后,镇里先是主动联系银行,信贷员不厌其烦的一趟趟往老周家里跑,为他解决了十万元不用担保、不要利息的富民生产贷。还派来了畜牧技术员,彻底解决了老周的后顾之忧,老周自我脱贫的心慢慢热了起来。在贷完款买了二十多头小牛之后,老周一改之前的懒散,铆足精气神、撸起袖子干,现在成了村里的养牛大户,实现了精神和物质的“双脱贫”。

曲阜市孔子学堂的讲师孙健说,“我们的目的是让老百姓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心中有梦想,通过不断的努力,认真地干,就一定能脱贫致富,让他们觉得生活更有奔头。”曲阜市始终围绕“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勇、和”儒家思想精髓,扶贫先扶志,通过教育引导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强化优秀文化引领,实施“育德+扶志+解困”精神扶贫新模式,通过推行乡村儒学、孔子学堂等模式,聘请专业讲师深入农村社区长期授课。党的十九大后,曲阜市又启动了“扶志、扶智”大讲堂,为贫困群众送文化、送技术,同时还邀请老周这样的脱贫典型,给村民们现身说法,以身边人的故事,激励贫困户“我也行”的想法。

在加大投入改造村容村貌的同时,曲阜还注重文明乡村建设,一面面摘抄着名言警句的文化墙,一条条以“诚信”、“孝德”命名的街巷,一面面印着论语名篇迎风招展的道旗,小到家庭院落,大到主干街道,处处浸润着传统优秀文化的力量,让老百姓时时看到,处处受到熏陶。

“人人帮助贫困户,人人感化贫困户,最终实现没有贫困户。”石门山镇人大主席乔桂军说。如今在曲阜村居,卫生打扫工作再也不见了不给工钱就“人见人躲”的场景,每隔几天,村民们就会主动拿起扫帚把全村道路清扫一遍,同时还对残疾、行动不便的精准扶贫户定期开展大扫除,与贫困户进行促膝谈心,了解了他们的内心诉求,不仅改善其居住生活环境,而且为贫困家庭送去精神慰藉,对鼓励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

2018-04-12 1 1 日报 content_540249.html 1 文化扶志 化开贫困户“心疙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