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不过四月天,春暖花开,桃红柳绿。清明小长假,也许你正在路上,也许你正计划出游,很多人都想趁着清明节来一次短暂的旅行,缓解年后工作的疲劳。随着央视春晚曲阜分会场的精彩亮相和央媒、省媒的持续关注,济宁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必将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综合性产业,位于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决策部署,发挥旅游业“一业牵四化、一新带四新”的优势作用,坚持思想再解放、工作再创新、作风再转变,全力实施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1311工程,推进旅游业由“资源支撑”向“品牌整合”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从“要素带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景点突破”向“全域供给”转变,从“门票主导”向“复合消费”转变,从“单一观光”向“融合发展”转变,奋力迈向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
奋力迈向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要盯紧目标明思路,勇做新旧动能转换排头兵。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分析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明确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要切实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不断优化全市旅游产业布局,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改革旅游业发展方式、创新旅游业管理体制、壮大旅游产业市场,努力做好景区提升、文化融入、旅游交通提升、服务品质提升等提升工程,建设好统一营销、智慧旅游、投融资、人才智力等平台,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不断提升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实现旅游产业和服务体系完善,游客满意度持续提升,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
奋力迈向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要全力促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尽管我市旅游业呈现较快增长的发展势头,但是,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没有充分发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加快旅游强市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坚持正确的目标方向,以全域旅游为抓手,高起点规划、精品化开发,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形成品质高、辐射带动强的增长极,同时,各展所长、错位发展,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要理顺景区体制机制,打破条块分割,下放管理权限,同时,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全面加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要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延伸链条、拓展空间,实施“旅游+”战略,走开放式的融合发展之路,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
奋力迈向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要确立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兴支柱产业地位。文化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作为一个富民产业,开发一个景区,可带富一方群众;作为一个先导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交流;作为一个窗口产业,能够充分弘扬济宁的文化内涵,让济宁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既具有投资少、收益快、创利高的特点,又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力大的产业特征,能全面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目前我市正在打造七大文化旅游名片——东方圣地、鲁风运河、水浒故里、微湖湿地、佛教圣地、武氏祠天下汉碑、中国泉乡等重点项目的成长,不久的将来文化旅游产业将逐步成为振兴济宁经济的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愈来愈强的带动作用和促进关联产业发展的多功能作用。
奋力迈向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要实施专业人才带动战略。一项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推进。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在各种人力资源中,既懂文化旅游又懂经营的复合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是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相关部门要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引进培养人才,并充分发挥各种优势,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让学有专攻的适用性、实用性人才成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