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薛海波 孔红丽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紫云山下,从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大街朝着山上杏花林驶去的车辆络绎不绝,村里“有年头”的石头房子,也成了不少小年轻争相拍照的“景点”。武翟山旅游景点饭店老板夏桂香边哼着小曲边摘菜,仅杏花节那两天,饭店净赚15000多元,这几天游人还是陆陆续续不断前来游玩、就餐。
武翟山村很有名气,因为村北有和故宫、三孔、敦煌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武氏墓群石刻,可惜那些充满历史韵味、学术价值相当高的“石头”并未能给这个小山村带来太多惊喜。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村民早年都在附近的造纸厂打工赚钱,造纸厂关停后,年轻人只能选择外出打工,原本热闹的小山村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变得安静沉闷,直到山上开满了杏花。
杏花让小山村更美丽
2010年嘉祥县封山禁采后,开始着手对山体进行生态恢复。考虑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纸坊镇免费为武翟山村发放了10万株杏树苗,按人头分发到每家每户。杏树易管理,不用打药,村民发现种杏比种粮食收益高,就开始增种。很快,紫云山上布满了杏树,武翟山村、李村等附近几个村都种上了杏树。每年3月,满山的杏花绽放打破了一整个寒冬的沉闷,开始有人来这里游玩,又面又甜的“金太阳杏”也逐渐有了名气。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仅靠口口相传,知晓金太阳杏的人还是少数。杏与其它水果不同,必须熟了才能摘,否则口感不好。一周时间必须摘完,且因为不好储存,得尽快销售出去。每年6月麦收前后都是村里最忙的时候,家家户户忙着摘杏,摘完就得推着车去街边、镇上贩卖,虽然也有来村里收的,可价格总是压得很低,有时候一斤只卖六七毛。就这样还有不少杏因为摘不及时烂在树上。好杏卖不出好价钱,着实让村民难受。
杏花节上赚得“盆满钵满”
2016年,纸坊镇开始转型发展全域旅游。镇里统一规划,将九顶山休闲养生城、武氏祠、全国3A级青山风景区以及法云寺、东方左岸假日小镇等旅游景点连成一线,重点发展林果经济、生态农业,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的文化风情小镇。2016年3月首届纸坊镇“杏花节”的开幕,将武翟山这个小山村推到了大众视线中,因为没有举办类似活动的经验,镇里担心安全问题没有大肆宣传,可开幕当天依旧吸引了近4万名游客。紫云山上的杏花林霎时间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
山杏成熟的时候,镇里又举办了采摘节。山上山下的杏林里,满是来采摘的游客。原来一块多钱一斤的山杏,采摘涨到五六元,村民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缝。“我家这100多棵杏树,一年能多赚四五千元,都是沾了这杏花节的光。”村民陆银花高兴地说道。
随着杏花节人气越来越旺,原本不善于做生意的村民也瞅准了时机,在家门口做起了小生意,卖水、卖自家烙的饼、卖小工艺品……短短三天,从来没赚过钱的杨玉玲凭着烙饼的好手艺挣了2000多,虽然累得肩膀痛,可看着排队买饼的游客,腼腆的杨玉玲也变得热络起来,俨然做生意的一把好手。
“村里鼓励村民做生意,还专门给贫困户安排了爱心摊位。”武翟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清告诉笔者,今年的杏花节还和扶贫结合起来,开展“爱心扶贫认领‘杏’运”活动,由爱心人士认领贫困户家的杏树,每棵树缴纳100元定金,期间由贫困户管理,认领人也可以随时带着家人来管理、游玩,等到杏子成熟的时候,认领者自行采摘,并以市场价购买。这样既解决了摘杏的问题,又不用担心杏卖不出去。76岁贫困户李芝元家的一百多棵树当天就被认领了四五十棵,一下子拿到四五千元,李芝元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今年种杏心里有底了,我要做的就是好好管理,多产几十斤,多卖点钱!”
借东风展宏图
虽说这杏花节给村里带来了人气和财气,可毕竟只有几天时间,能给村民带来的收益有限。而且种杏虽然比种粮赚钱,可也谈不上“发大财”,更无法真正把年轻人吸引回来。
“镇里现在发展旅游,正在建设武氏祠数字化博物馆,我们村就纳入了武氏祠景区,没多远就是青山寺景区,以后游客再来就不是单独看杏花、吃农家菜了,可转的地方多,来的人自然也多。”王海清充满期待地说,下一步村里该仔细琢磨琢磨如何借助旅游的东风致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