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7日
首页
第01版:

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访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杨凤东

■本报记者 唐修岳

“全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吹响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冲锋号,旅游业被列入全省、全市优先发展十强产业、重点改造升级五大传统产业,纳入县市区新旧动能转换16项考核指标体系,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近日,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杨凤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杨凤东表示,旅游业是绿色产业、综合性产业,位于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对引领消费、拉动投资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对转方式调结构具有明显带动作用,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提升潜力巨大。2017年全市旅游消费总额达到688.07亿元,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对全市GDP、服务业及财政收入的综合贡献率分别达到14.3%、32.9%、7.5 %,各项指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服务业增速。但仍然存在资源整合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需在构筑全方位动能转换大格局中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杨凤东说,全市旅游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决策部署,发挥旅游业“一业牵四化、一新带四新”的优势作用,坚持思想再解放、工作再创新、作风再转变,全力实施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1311工程,推进旅游业由“资源支撑”向“品牌整合”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从“要素带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景点突破”向“全域供给”转变,从“门票主导”向“复合消费”转变,从“单一观光”向“融合发展”转变,奋力迈向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

杨凤东表示,下一步要盯紧目标明思路,勇做新旧动能转换排头兵,发挥旅游专家智库作用,高起点编制新旧动能转换旅游业专项规划,争取列入全省精品旅游产业规划重要板块,勾勒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新蓝图”。围绕“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总体目标,实施一个工程——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1311”工程,着力推动两地(国学研修体验高地、生态休闲旅游圣地)、三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融合先行区、研学旅游样板区)建设,完善五大系统——国际标准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独具吸引力的优质旅游产品体系、高满意度的旅游环境体系、便捷的旅游信息系统、高效的行业管理系统,打造七大名片——东方圣地、鲁风运河、水浒故里、微湖湿地、佛教圣地、武氏祠天下汉碑、中国泉乡,推动特色小镇打造、品牌创建、新业态培育、景区提升、“快进漫游”旅游交通构建、研学旅游示范、休闲项目带动、乡村旅游突破八大项目。

“我们要细化工程抓落实,争当新旧动能转换主力军。”杨凤东说,全市旅游系统要突出项目带动,完善优质供给体系。突出旅游特色小镇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以培育龙头景区带动要素集聚,差异化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线型运河旅游遗产廊道等。加快构建“旅游+”生态圈,推进旅游业与一产结合、二产联合、三产融合,实施“百万市民游乡村”工程,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群区、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扩大“一县一品”、“一景一系列”旅游购物消费,开发康复医疗、中医药养生、养老慢游产品。扶持山推、太阳纸业等发展工业旅游。策划体育健身游活动,推进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推进王杰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建设,提升鲁西南战役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红色旅游区基础设施水平。发挥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秘书处作用,提升“跟着孔子去游学”等专题研学游线路,擦亮研学旅游金字招牌。

此外,要积极推进全域联动,以1+4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为引领,实施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构建“15+3”旅游交通圈,推出“文化济宁”高铁专列,实现智慧旅游“一端两微三网五平台”有效联动,打造“双星辐射、多点环绕”旅游集散格局。开展行业作风大整顿活动,打好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攻坚战,深化旅游放管服改革,推动旅游产业金蟾蝶变、迸发活力。

2018-03-27 1 1 日报 content_536988.html 1 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访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杨凤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