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张彦彦 通讯员 杨洪宾 胡英华 郑伟 刘勇)3月21日是农事季节“春分”,我市小麦从南向北已陆续进入起身阶段,还有10天左右就拔节,当前10至15天内是我市小麦抓好春季管理确保适宜亩穗数的关键时段,市农业局进一步加强春季麦田管理,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合理追肥浇水。今年我市小麦总体苗量发展比较适宜,个体发育比较健壮。水浇麦田播后或越冬期或早春基本都浇了一水,当前墒情比较适宜。尽管3月上中旬有降雨但雨量不大,二、三苗抓紧浇起身水,提高分蘖成穗率,确保适宜亩穗数;一类苗麦田坚持肥水后移,预防后期倒伏,浇水时间推迟到拔节期,即推迟到阳历4月初;个别旺长苗麦田浇水时间推迟到拔节后,即推迟到阳历4月5至10日,同步预防后期倒伏和成熟前早衰。旱地麦田早春以来一直没有追肥的地块,趁前一段时间的降雨土壤墒情较好的时机要抓紧耠施速效氮肥,一般亩耠施10至12公斤;稻茬麦田提倡冒雨撒施速效氮肥,一般亩撒施8至10公斤。
精准防治病虫害。入冬以来,我市气温偏高,有利于病、虫、草害安全越冬。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黄淮海麦区突发流行,由于我市防控及时,未对夏粮生产造成影响。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近期发布,2018年条锈病在陕西、甘肃、宁夏越冬菌源区发生面积较常年偏大,菌源量偏多,小麦条锈病仍对夏粮生产造成威胁。因此,各县市区将加强预警预报,深入生产一线,密切监测发生动态,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和科学安全施药技术,采用新型植保机械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替代跑、冒、滴、漏老旧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
突出抓好农药减量技术。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坚持达标防治,适期防治,避免盲目用药;生态调控,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生物防治,包括生物农药防治及利用昆虫天敌;物理防治,包括杀虫灯、粘虫板、性诱剂、食诱剂、防虫网、日晒高温覆膜灭韭蛆等;科学用药,采用高效环境友好型农药进行种子包衣、土壤、秧苗处理,减少中后期用药次数,提高农药利用率、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最后将进一步加强对防控主体的宣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