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2日
首页
第08版:

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助推济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

刘文峰

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六届“世界水日”,3月22至28日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

联合国确定2018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

我国纪念2018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济宁因水而生、籍水而兴,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北部黄河、大汶河穿境而过,南部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全市水资源总量4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58 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节约保护和综合利用水资源尤为重要。值此第二十六届“世界水日”、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开始之际,我们围绕建设节水型社会这一主题开展宣传纪念活动,充分体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必将大大促进全市水资源保障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为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两个全面”目标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济宁是水利大市,作为国家治淮工程建设重要区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和重要调蓄枢纽,保障防洪、供水、生态安全责任重大、使命艰巨。近年来,水利系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加强水谋划,积极推进水建设,深入强化水管理,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泗河综合开发、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南四湖片治理、雨洪资源利用、小水库除险加固、引水入城等现代水网骨干工程持续实施,全市防洪除涝、资源配置体系逐步完善,防洪减灾兴利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建设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以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为契机,加大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力度,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水生态质量明显改观。特别是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用水方式转变,在济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性作用。依靠科技节水,大力推广工农业节水新技术,不断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深入开展节水型载体创建工作,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成效,2017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46.4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66立方米,分别比“十二五”末下降21.05%、6.7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4%,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64,城乡供水规模化覆盖率50%以上。

当前我市正处于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以赴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看到济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发电是主导产业,对水资源需求和依赖十分严重。目前我市的水资源状况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严峻。我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且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20年水平年多年平均缺水量将为1.19亿立方米。二是面临水患威胁。骨干河道、中小河流等防洪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尤其是面对近年来旱涝灾害突发频发重发、旱涝急转等极端天气事件,应对水旱灾害的难度日益加大。三是水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一些河流的污染物入河量远远超出其纳污能力,一些地方出现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

节约用水,是破解济宁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水资源有效保护利用的根本出路,也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为此,我们必须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通过提高用水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合理用水需求,进而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布局优化。

一是坚持节水优先,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园区建设、产业布局的刚性约束,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形成“倒逼机制”,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计划用水和计量管理,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水平。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居民小区及县域节水型社会等工作,积极推广微、滴、喷、管灌等节水技术,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

二是坚持夯实基础,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工程体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以利用当地水为主,科学利用雨洪水,控制开采地下水,高效利用黄河水,积极引用长江水,鼓励采用非常规水,大力推进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新建一批小型水库、平原水库、河道拦蓄工程,依托黄河、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工程,实施引黄西线工程及引汶补源水系连通工程,推进泗河综合开发、骨干河道治理,以河、湖、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为框架、以塘、闸、站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节点,通过调、引、蓄、保、排等措施,形成跨流域调水大动脉、防洪调度大通道和水系生态大格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建设,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

三是坚持绿色领航,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秀美。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协调好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开展水生态综合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功能,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大地下水压采和回灌补源力度,到2020 年实现现状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压减50%。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和监管,按照“一口一策”要求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全力确保河湖水质稳定达标。

四是坚持创新发展,为水资源节约保护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系统运行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按照“一河一策” 和“分段而治”要求,加强河湖整治,力争在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加快水权交易制度和水市场建设步伐,开展地区间、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平台,让水在市场上流转起来,用市场手段实现区域间、用户间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和优化配置。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化水价、公平负担”的原则,逐步实行当地地表水、南水北调水综合水价,促进水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

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水利部门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新思路,加快推进依法治水,依法用水,依法管水,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全面保护。并积极宣传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节约一滴水”的节水惜水意识和用水习惯,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济宁市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

美丽的梁济运河。

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排灌站干渠。

泗河综合开发防洪大堤。

生态清洁小流域。

2018-03-22 刘文峰 1 1 日报 content_536161.html 1 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助推济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