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
第02版:

撑起安全“保护伞”,架起温情“连心桥”

济宁市妇联“四个聚焦”贯彻落实“五项机制”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高晓彬 通讯员 郝成成

为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济宁市妇联把预防性侵未成年人、维护女童人身权益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国妇联、省妇联有关要求,完善机制创新举措,以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为重要切入点,多措并举落实“五项机制”,为妇女儿童织就一张安全保护防护网。

聚焦完善制度机制

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

济宁市妇联把预防性侵未成年人、维护女童人身权益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召开主席办公会,研判工作态势,统筹任务分工,出台《关于印发<预防性侵未成年人、维护女童人身权益工作机制>的通知》(济妇发[2020]4号),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加强与政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和完善关爱服务、发现报告、联防联动、舆情应对、定期督察等五项机制,立足自身职能,发挥“联”字优势,积极开展工作,为预防性侵未成年人、维护妇女儿童人身权益保驾护航,全力做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

聚焦部门联动

全面构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联防联动机制

建立家事维权部门联动机制。与司法局、法院、民政局、律师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加强合作,推进普法宣传、家事纠纷调解、婚姻辅导服务等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在家庭维权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取得新成效。家事维权部门联动机制已纳入济宁市委有影响有特色创新改革项目培育清单。

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反家暴联席会议制度。2019年6月底出台《关于建立济宁市反家庭暴力联席会议制度的意见》,市妇联联合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卫健委、市信访局、济宁广播电视台8家单位成立了联席工作机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信息共享制度、工作联动制度及法治宣传制度,并依据各单位工作特点,划分职责分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讨我市反家暴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反家庭暴力联席会议制度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法院诉讼与妇联组织调解有效对接的工作机制。探索运用“行政+法律+社工+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妇联组织积极参与法院家事诉讼案件的前端调解、后延回访工作。妇联安排心理咨询师、“和为贵”家事调解员参与法院家事案件诉讼前的调解工作,在结案后安排社区网格员、基层妇联干部等跟踪回访,实现维权到身边的目标,打造家事诉讼调解“闭环式”服务。

加强婚姻家庭纠纷矛盾的预防和化解工作。与司法机关联合成立“和为贵”家事纠纷调解委员会,指导基层依托“和为贵”调解室建立家事纠纷调解站,组建家事纠纷“巾帼调解员”队伍,完善相关制度,积极开展家事纠纷调解工作,形成基层家事纠纷调解部门联动机制,有效推进家事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在基层一线显成效。发挥婚姻家庭辅导中心的积极作用,坚持做好婚前辅导、婚姻辅导、离婚调解工作,有效避免了矛盾纠纷激化,大大降低了离婚率,劝和率达到38.6%左右,对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家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动性别平等教育进校园。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市教育局、市妇联联合出台文件,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举办性别平等教育进校园相关培训,强化中小学生性别平等意识和理念。加强对学生开展防拐卖、防性侵等安全教育,强化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

聚焦关心关爱

加快推动重点人群、重点家庭服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开展大排查大走访行动。组织安排村、社区妇联加强与民政、残联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做好辖区内妇女儿童基本信息摸查,重点了解掌握贫困、残疾、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和单亲、失亲、矛盾多的家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摸清底数,建好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关爱服务,做好帮扶救助。

开展重点人群关爱服务工作。组织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网格员、妇女骨干等定期沟通情况、商量帮扶措施,以电话问候、微信联系、上门访问等方式,对重点人群和家庭定期进行探访,集合各方面资源,开展教育、健康医疗、金融、就业、法律援助等针对性强、精准度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关爱服务活动。

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充分发挥法律维权志愿者、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家庭教育志愿者等社会专业力量的作用,依托12338妇女维权热线积极开展法律帮助、心理疏导、家庭关系调适、异地安置等维权服务,切实加强对未成年受害人的保护关爱。疫情期间,开通疫情防控心理咨询公益服务热线,全市300余名心理咨询师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共接听电话500余次,为有需求的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心理辅导和援助,受理妇女儿童维权咨询,积极维护女童人身权益。

聚焦宣传教育

提高妇女儿童的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家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校园欺凌、防性侵等社会热点,开展“普法进社区”“送法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和防性侵教育,将《宪法》《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宣传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广大未成年人及妇女儿童的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引导她们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畅通维权渠道。积极争取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发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信访窗口、“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律师协会、法律维权志愿者和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妇女之家、妇女儿童之家的作用,畅通了解妇情民意以及妇女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

下一步,济宁市妇联将进一步履行妇联维权责任,加大线上线下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把好事前预防约束关;加强与党委政府、政法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联防联动,依法从严从快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守好事中联动处置门;在严格执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对受害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等针对性的关护服务。通过事前预防、事中修复、事后保护的全程化联动保护,进一步形成“党委政府主导、职能部门联合、专业组织参与、社会力量协同”的全社会关护局面。

2020-10-29 济宁市妇联“四个聚焦”贯彻落实“五项机制”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53584.html 1 撑起安全“保护伞”,架起温情“连心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