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印峰 黄爱佳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
在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有一支共11名成员的玉米科研团队,多年来他们坚持以科研为基础、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玉米科研育种、示范推广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2007年以来,市农科院玉米团队先后选育出鲁宁184、鲁宁776、鲁宁202、长城29、宁研518、宁研519、宁研503等7个普通玉米杂交新品种,同时还选育出J糯三号、济糯13、济糯33、济糯63、济糯123等5个鲜食甜、糯玉米系列新品种,并获得和申请了品种权保护。创新团队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也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成果奖励14项次,为我市玉米产业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式 精准科研攻关,服务乡村振兴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玉米科研团队紧紧围绕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需求,明确科研攻关方向,示范推广夏玉米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在普通玉米选育基础上,优化本区域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等特用玉米种植模式。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玉米团队进一步完善“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合作模式,形成多方位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联合体,开展玉米生产技术观摩和专题培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辐射带动周围农民,进行更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2008年全省多数地区发生玉米粗缩病。玉米团队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为平台,协调国内知名专家,积极研究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创新集成了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保证鲁西南地区玉米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他们又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发现并研究了二点委夜蛾对玉米的危害,提出了安全防控技术,并在山东及河南、河北等省推广。
每年8月份,天气一般高热高湿,却是玉米授粉最佳时间段。在此期间,玉米科研团队在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3点,深入到玉米材料田,套袋、取粉、授粉、套袋……如此重复到几千次,十多名团队成员汗流浃背,但是他们不以为然,微笑面对。为加快玉米育种步伐,科研团队成员每年冬季主动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进行海南加代繁育工作。2015年南繁期间,团队成员付贵林岳父去世,正值授粉关键时期,来不及调派其他人员。他强忍悲痛,继续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精神。
公式 加大科技帮扶,助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一线是守初心担使命的大熔炉。泗水县杨柳镇在玉米杂交制种和繁育材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玉米创新团队联合山东金诺种业有限公司,依托本所自主选育的鲁宁184、鲁宁776、济糯13等玉米新品种,从技术、项目、信息和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仓上村贫困户积极发展玉米杂交品种亲本繁育和高产制种,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2019年,玉米创新团队成员到汶上县义桥镇西芦村参加乡村振兴服务队,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帮助当地农户掌握了玉米病虫害防治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市农科院玉米科研团队坚持“科技帮扶,助力脱贫”的基本思路,通过科企合作、成果转化以及新农村定点扶贫工作,培育致富领头雁,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助推精准扶贫。
收获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