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胡浩 赵琬微 施雨岑
整治无证无照机构、纠正超纲教学、严禁组织中小学生学科竞赛……教育部等四部门联手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为学生减负,成为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
1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将从校内、校外多方联动规范教育秩序,同时改变考试评价的“指挥棒”,建立健康的教育秩序,构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真正的学习从放学后开始——近年来,学业负担“校内减、校外增”,已成为困扰孩子和家长们的教育怪象。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调研发现,校外培训在基础教育阶段十分普遍,从大都市到偏远乡镇,从毕业年级到小学一二年级新生,“很多学生都在校外上课,超前学,有的学生每个学科都在外面学。”
超前超纲的课外培训不仅让孩子们不堪其累,也给家长带来时间、精力和经济上的多重负担。针对这一问题,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两会召开前,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严令禁止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严令禁止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严令禁止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等行为。
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的通知下发后,广州、深圳等多地培训机构发出暂缓小学数学联赛等竞赛报名工作的通知;北京某著名小升初“占坑班”已通知家长办理退费手续;某校外培训“巨头”也宣布,绝不参加没有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竞赛,严格遵守相应政策,坚决避免“超纲”和“超前”。
在“减负令”落地的同时,由于减负顽疾存在多年,一些人对其长期效果抱有观望态度。有的人甚至抛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观点,认为“减负”等同于学校在推卸教育责任,让孩子轻松度日。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部分”,而不是指课业、学业等必须付出的努力。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