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卫国
本报通讯员 朱雨桐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在太白湖新区这片创业的热土上,随处可以感受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济宁城市主中心、强力推进新区“二次创业”发展的阵阵春潮。
对于太白湖新区而言,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始终是其发展进程中的一条鲜明主线。从当初规划蓝图的勾勒,到近年新区框架的基本形成,到今天“二次创业”的全面展开,十载创业,玉汝于成。太白湖新区的党员干部群众用自己的热血汗水和聪明才智,从寻常普通的城市一隅,演释出黄钟大吕般的交响;在端庄神圣的四面公主像前,写下了提振人心、独具特色的新区传奇。
十年砥砺奋进,谱写不朽华章。十年来,全区累计实施项目230个,总投资超过6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较建区之初增长50倍,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29条道路、41座桥梁、10座泵站、29公里综合管沟的建设,市体育中心、市规划展示馆、新城发展大厦、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济宁一中和北湖一小、二小及北湖中学等重点工程先后投入使用,33个商住开发片区、6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高标准建设的三大回迁片区,安置群众2.8万人;打造了风景秀丽的国家4A级旅游景观太白湖景区,绿化总量突破2480万平方米,新区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山东省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如今的新区,基础设施已走在了全市全省的前列,正向着现代之城迈出坚实的步伐。
刚刚过去的一年,新区顺应时代要求,作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抉择,将发展重心由城市建设向产业培植转移,吹响了新一轮创新争先、拼搏进取的号角。2017年,全区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次突破十亿元,达到10.32亿元,完成全年预算的138.3%,同比增长50.9%,增幅全市最高;税收占收入的88.6%,税收结构全市最优,“二次创业”实现了开门红。创新招商引资思路、筑巢引凤,招来了万众金服创新创业街区、济宁新城大学科技园等“双创”项目入驻。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102家企业入驻,实现税收超过5500万元。就金融商贸、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产业,与济宁银行、富力地产、上海世贸等17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推行领导干部带头包保和“五个一”工作制度,全力推进年初确定的114个重点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市立医院开工建设,市文化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太白湖中心中小学等项目进展迅速。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全力攻坚石桥镇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和4条主题大道、4个主题社区,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民生事业呈现新局面。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施“二次创业”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宏观政策环境持续趋紧,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内部制约因素有增无减等重重压力,对太白湖新区来讲都是一场场严峻的大考。如何把握机遇、审时度势、突出重围, 是今年新区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作为一个年轻成长中的新区,产业相对较弱、规模较小是短板,但也为快速融入省市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大局提供了绝佳良机。新区经济总量小,能够轻装上阵,实现产业布局的“一步到位”,完成产业发展的“由小到强”“弯道超车”。虽然新区目前还人气较低、基础差,但湿地河湖的风光秀美,河流湖泊的纵横交错等生态环境绝无仅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才是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与国家发展大势高度契合,必将吸引更多高端人才、高端要素集聚,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汇集。荷花路跨线桥、济宁大道东延、车站南路跨运河桥等重大项目即将开工,交通优势更加明显;济宁文化中心的建设完成,济宁市立医院的开工建设,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知名度的提升,太白湖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运河文化、太白文化、湖渔文化的不断挖掘,新区文化底蕴将形成最强战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太白湖新区必将释放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纵观大势,审视周边,新区“二次创业”的理念完全符合当前新旧动能转换要求,顺应了经济发展潮流。新区将按照“同业对标、争先进位,力争前列、确保上游”的要求,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作风再转变,以“五个十”集中攻坚行动为抓手,实现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全国一流生态新城建设全力加速的奋斗目标。具体说来,一是厚植新区发展动能。以十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为突破,大力吸引高精尖企业入驻;建立能进能出的企业运营考核机制;采取精益化管理方式,优化营商环境。以十大重点产业项目为引领,突出培育优势产业,紧抓全省“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结合等5大新兴产业,围绕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总体部署,打造济宁市新兴产业增长极。二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以十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示范,树立“精致建设、精明增长”理念,提升许庄、发展石桥,突出城市配套项目,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丰富城市内涵品质,加快新区人气聚集。以为民办好十件实事为先导,持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区。三是持续释放发展动能。以十大重点工作为驱动,以改革创新打破观念壁垒、冲破体制约束、破解发展难题,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动能充分释放。首要之义就是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机制创新要潜力,向基层党建要活力,向作风转变要定力,为新区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