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4日
首页
第03版:

“两会时间”

春和景明听政声。

在中国的政治坐标中,“两会时间”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一个实现社会参与、上下互动、统一思想的过程,一个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过程。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并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而两会传递的施政所向深度契合了民心所望,这就是中国制度的独特魅力: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可以说,自两会召开以来,金句与喜讯便不绝于耳——“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三年”;“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今年开工580万套”……有政协委员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表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共获得六十余次掌声。好评闻于会场内,也见于会场外。翻阅广大网友的评论,“提气”“给力”“暖心”是最高频的词汇。两会历来坚持问题导向,一方面,敞开大门、从谏如流,让共商国是不再是会堂里的讨论,而成为全体国人的参与互动。据了解,“我向总理说句话”收获30余万条建言,参与者上至105岁下至7岁;不少代表委员报到前一天还在基层调研,“部长通道”上问不避讳、答不避难、干货满满。另一方面,积极建言、认真献策,越来越多的“专家型”代表委员,让提案议案的含金量大大提升。脱贫村民又返贫怎么办,廉价药“一药难求”怎么破,幼教能否纳入义务教育……但凡老百姓关心的,两会上都有所涉猎,一派严肃活泼的政治局面。两会这面镜子,映照出一个大国对待人民期待的责任担当、对待问题矛盾的自信胸襟。

民生无小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百姓普遍感觉日子更好了,心气更顺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生活随着国家发展一年比一年更好。“健全菜市场、停车场等便民服务设施”“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完善配套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加装电梯”……今年这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党和政府抓民生工程精细化、人性化的努力方向。“车位够不够”“车站近不近”“买菜方便不方便”……这些“小事”琐碎繁杂,抓起来耗时、费力、起效慢,却直接影响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于是,这些老百姓每天念叨的“小事”,成了政府工作报告上的“大事”。一个个民生领域的关键词、一组组掷地有声的数字目标、一条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展现出民生改善的新希望。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只要我们人心齐、干劲足,就一定能把好愿景变成好日子。

2018-03-14 闻道 1 1 日报 content_534270.html 1 “两会时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