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4日
首页
第03版:

让未来在今天播种

3月12日 《人民日报》 张庆波

背景:两会正当现在进行时,代表委员都“有点忙”。听大会认真,小组讨论专注,接受记者采访主动,到了晚上还忙着修改提案议案,履职尽责在状态、有干劲,让人敬重。一个委员说,这次参加两会,刚踏入驻地,便觉得不同以往,以前常见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八个字,都写在“同事们”脸上了。

观点摘要:会风映见新时代新气象。记者参加了数场港澳委员的小组讨论,其热烈、其坦诚、其表达专业与深度,让人印象深刻。务虚以务实为基础,讨论支线围绕着主线,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加强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到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从关切香港住房等民生问题到共担民族复兴历史责任,列得数据多、讲得情况实、提得建议细,少有空话套话。

两会开得好不好,要看取得的成果,也要看与会人员的状态。在他们的表情里找得到自信、表达中感受到希望,两会便有温度和热度;在他们的建议里看得出专业、讨论中品读出用心,两会便更有分量和质量。几日来,穿梭于不同会场间,代表委员们已经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而会议结束,这样的答案更将写在祖国大地、写在各行各业、写在人民心中。春天来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个时节的这场盛会,播下明天的种子,让希望破土而出、让未来蓬勃向上,让亿万人民和人民共和国的各种事业都抖擞起了新精神、昂首踏上新征程。

想去“看世界”,没有那么无趣和功利

3月12日 《钱江晚报》 戎国强

背景:最近,网上热传重庆的万州上海中学开学典礼上一位教师的演讲。牟海荣老师向该校同学抛出一个问题: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显然,这句话是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出来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有资格看世界?牟老师认为你要奋斗过才有资格看世界,但是,要奋斗到什么程度呢?牟老师给学生树立了一排标杆,他们是:郭晶晶与霍启刚及他俩的儿子,澳门赌王儿子何猷君、刘强东妻子章泽天……意思是说,他们有这样的家庭背景也这么努力,一般人不是应该更努力?你想嫁入豪门来实现看世界的理想,你也要足够优秀才能与对方匹配:“扎克伯格的妻子是他哈佛的同学;克林顿是在耶鲁爱上他的同学希拉里。”

观点摘要:本来,看世界就是爱行走,爱风景,爱各种不同的体验;爱看世界和不爱看世界仅仅是个性不同、爱好不同而已,没有高下尊卑之分。虽然,牟老师演讲的本意是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但是,在牟老师的演讲里,看世界不再是一种个人爱好,一种具体的行为,而是一个标签,成功者乃至尊贵者的标记。你只有成为精英,成为尊贵者,才有资格谈论看世界。丰富多样的生活,到了励志鸡汤里,就变味了,变得很功利,充满了算计,十分无趣、乏味。

“给学生减负”为何牵动人心

3月09日 《人民日报》 石羚

背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件小事引来不少家长关注,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表述。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将这一问题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中小学生的书包,为何成了如此“高层级”的议题?

观点摘要:书山题海、死记硬背、拖堂加课的教育方式,饱受诟病,事实上,减负的要求也由来已久。应该说,目前,考试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要减负,还应克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形成全面可行的长效机制。说到底,要从源头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杜绝减课时不减考试的表面文章;要“调结构”,着眼综合素质、调整课程大纲,也要“提质量”,减少机械重复,激发学生兴趣;要疏通机制的阻碍,也要堵住课外培训恶性竞争的漏洞……总之,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切莫把减负这一手段当做根本目的。

从这个角度看,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政府工作报告会关注给中小学生减负。可以说,减的是负,提出的却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大命题。出台文件、落实措施,都相对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谋定全局的策略,摆正各方的角色,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给孩子们“减负”,应该是一致的认识;素质教育,更是共同的期望。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将教育资源均衡化做实,才能真正让孩子们的童年丰富多彩。

让高质量文艺作品越来越多

3月08日 《广州日报》 夏振彬

背景:在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繁荣文艺创作,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群众对精神食粮有什么期待?一言以蔽之,精神食粮在精不在多,既要选择丰富,也要口味好、有营养。就像有全国政协委员所提出的,文艺创作强起来不是多拍几部片子,而是要出“高峰”作品。

观点摘要:出精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圈粉无数,《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电视剧人气不减当年,《红海行动》《无问西东》等电影口碑与票房“齐飞”……这些文艺作品之所以赢得认可,就在于切中并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我们的时代并不缺乏可能成为经典的故事和题材,只有离群众生活、离群众需要更近,离捞金、噱头、“流量”、眼球等更远,才能打动人心,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出精品,必须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物质生产需要工匠精神,文艺创作同样需要一丝不苟。比如老版《西游记》拍摄时缺钱缺物,创作人员同吃同住,历时数载;比如文学经典《平凡的世界》,作者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工匠精神所追求的是一种踏实严谨、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态度,它不投机取巧,不急于求成,而是强调下“笨功夫”,精雕细琢。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投入多少诚意,就会收获多高的口碑。文艺创作已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期待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群众、扎根生活、精益求精,着力改善优秀作品供给不足的局面,让高质量的佳作越来越多。(华峰 辑录)

2018-03-14 3月12日 《人民日报》 张庆波 1 1 日报 content_534268.html 1 让未来在今天播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