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张帆 通讯员 郑伟 程宪国 姜振)近年来,我市以保供给、保质量、保生态为目标,以培育主体、培育品牌为抓手,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发展农业“新六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增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规划引领,提供政策支持。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战略合作。去年与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和“新六产”发展建立合作机制,在建立研究中心、制定发展规划、开展课题研究、组织专项培训、设立实践基地及跟踪评估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将为我市农业“新六产”发展提供政策指导、跟踪评估和智力支持,并对济宁市及县市区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开展“新六产”专题培训。印发实施了我市《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农业“新六产”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扶持政策及保障措施。
积极开展试点,搭建对接平台。组织相关市直部门、县市区共提报101个农业“新六产”试点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实施主体,建立了市级农业“新六产”项目库。加大对上争取,2017年兖州列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县,金乡列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试点项目实施县。率先在泗水、梁山、邹城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市区启动试点。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新六产”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组织菱花味精集团、兖州绿源肉鸭、绿鑫春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等龙头企业参加各项对外交流合作活动,组织参加农业“走出去”企业负责人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服务农业龙头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推进机制,探索发展模式。设立农业“新六产”领导小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组建专门工作机构,进入实战状态,重点是强化综合协调、督查调度等职能,督促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落实工作任务,组织开展试点示范,推进工作全面开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了产业链延伸型、园区带动型、农业与旅游融合型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多元化农业“新六产”带动主体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26家,专业合作社14457家,家庭农场2340家,建设生产基地460万亩、带动农户110万户,土地流转面积252.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