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浩奇
今年的王杰村年味十足,王杰日记像春联一样遍布全村,红色的大字格外耀眼,喜庆的鞭炮声过了小年就不绝于耳,传递着年的味道。
去年腊月二十九,村民李德存和妻子拿着剪刀提着热茶来到了村子西南角的梨园里,妻子给前来买梨的顾客称重,李德存进入梨园开始修剪梨树枝。“立春前后是修剪枝叶的好时候,枝杈要仔细剪,营养供给均衡,来年梨才会又大又多。”李德存说。
王杰村原名华堌村,是英雄王杰的故乡。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危急关头,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舍身扑向炸药包,献出了23岁的年轻生命。随后,全国掀起学习王杰精神的热潮,为纪念英雄王杰,他的故乡华堌村也在1968年改名为王杰村。
今年53岁的李德存文化程度不高,种梨种了28年,他不光用有益菌肥上地,进行精细化管理,还别出心裁,为梨喷牛奶,种出的梨脆甜、水分大,即便售价是普通梨的5倍,仍然供不应求。如今,他不仅将自己的梨园发展到12亩,每亩收入高达5.5万元,还带动20多户村民靠种“奶梨”发家致富,全村的梨园面积已超过100亩。
去年12月14日,老李从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看望王杰同志生前所在连官兵时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老李听了以后,感觉像是总书记在鼓励自己一样。他当即下了决心:种梨不能光图自己富,要继续升级“奶梨”品质,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村民、尤其是贫困村民一起致富。他和村里商量,计划让贫困户到梨园打工,帮助他们早日脱贫。一个多月来,他得空就去附近村镇考察地块,计划过了春节就着手扩大种植面积。不仅如此,他还计划打出“王杰村奶梨”的品牌,通过互联网将英雄故乡的梨销向全国。
这些年来,老李全家通过辛勤劳动在村里盖起了三层小楼。但是看到全村的整体面貌还相对落后,躺在席梦思上的老李心里并不好受。不过,近两个月来,他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因为他看到村子在“一天一个样”地发生着变化——1月7日,村民们在村委会的组织下,连续16天进行全村卫生大扫除,将犄角旮旯的垃圾全部清除干净。“生在英雄故乡,不能给王杰丢脸!”村党支部书记王恩国说,大扫除过后,大伙也变得自觉起来,不再乱倒垃圾。一个多月来,全村增加绿化面积7080平方米,粉刷墙面16700平方米,处处可见摘自王杰日记的名言。上月底,王杰村入选全国第一批50个“红色基因名村(镇)”。
村里正筹划搞红色旅游。济宁市文物局驻王杰村“第一书记”马荣华摊开刚定稿的王杰村规划图为笔者介绍,他们将修缮王杰纪念馆,建设王杰文化广场、王杰精神大讲堂和知青博物馆。“乡村振兴就要有一股精气神。”马荣华信心很足,“我们将围绕‘一线、一片、两点’,打造健康、生态、幸福王杰村。我们还将红色旅游和美丽乡村结合起来,制订旅游发展规划,拓展王杰纪念馆的资源优势,丰富知青博物馆的内涵意义,扩大梨园、苹果园、石榴园的亲子活动功能。”
2017年,围绕乡村振兴,金乡县以农村“七改”为抓手,进行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完成气代煤3300户,改厕7.4万户,危房改造485户,“村村亮”安装路灯8000盏。新建提升美丽乡村示范片区3个,打造市级以上示范村7个,完成338个美丽乡村达标村建设。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36元,增长8.2%。金乡县委书记董冰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新时代就是要能攻坚克难、敢打敢冲,金乡很多农村底子薄、优势弱,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发扬王杰精神。”
天已擦黑,村里新装的83盏路灯照得大街小巷亮亮堂堂。王恩国说,这83盏路灯是“第一书记”协调资金帮着安装的,他们还利用“第一书记”项目资金购买了74台机井水泵,管道伸到地头,刷卡就能出水,解决了全村浇地的大难题。村民王遵武接过话茬说:“学习王杰的热潮下,不光新装的路灯亮了,我们心里也被照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