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雁南
本报通讯员 张建喜
汶上县郭楼镇郝营村的何敬波是个勤劳本分的农村小伙,2001年9月,26岁的何敬波与比自己小5岁的邻村张红晶结婚,婚后的日子是幸福甜蜜的。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2005年,女儿的诞生使何敬波的生活更加美满惬意,那时候的郝营村的村民总能听到何敬波家里那爽朗的笑声和欢快的口哨声。“敬波,你干啥去?”每当街坊邻居在街上碰到乐呵呵的何敬波问他话时,他总是两眼一眯,笑着答道:“给女儿买东西。”大家都说敬波幸福地恐怕做梦都会笑醒呢。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灾难往往在你最幸福最想不到的时候给你狠命一击。正在女儿像新生的嫩芽茁壮成长之时,有一天,妻子突然说有些头痛,“是累的吧,多休息休息。”但妻子头痛越来越严重,让何敬波也不禁产生了一丝隐忧,“去医院看看吧,”他说。医院的诊断书如同一记重拳击打在他的心窝上——“脑瘤”,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何敬波也明白“瘤”意味着什么。幸福甜蜜的日子顷刻消融,艳阳高照的天空转眼间乌云密布。何敬波悄悄拭干眼泪,偷看了一眼病房里正在休息的妻子,将诊断书藏了起来。他不能倒下,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他必须擎起整个天空。当务之急是要筹集巨额的治疗费用,本分勤劳的何敬波生活虽不愁吃喝,但要拿出巨额的治疗费用,除了求亲告友借债之外,别无他路。
妻子连续因病复发入院治疗。不仅债台越筑越高,更为困难的是为了侍候重病的妻子,何敬波不能长时间离家务工,家庭也断了经济来源。
十八大以后,国家启动精准扶贫工作,经过村民代表商议并公示后,何敬波被确定为因病致贫精准扶贫贫困户,镇村干部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想法设法对其进行帮扶。经帮扶干部多次联系就医,妻子的病情也逐渐好转,不再用人照顾了。这时,何敬波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创业,他说,妻子虽然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但还得吃药,一年光药费就得两三万元,再就是以前治病欠下的债也得慢慢还,他想做点生意,这样既可以不用远离家庭,又可以多挣点钱。经过多方考察,货源有了,市场也搞清楚了,但是没有启动资金。为了治病,周围的亲戚邻居早已借了不止一遍,这个时候,再向谁开口呢?!事情似乎又陷入了困境。
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镇村干部了解到了何敬波的想法后,主动帮助他申请扶贫贷款。2016年初,何敬波拿到了1万元的免担保无息贷款,于是,他顺利地做起了早就瞄准了行情的粉皮生意。“凡事预则立”,2016年一年,何敬波挣了四万多元,按时还上了贷款。妻子的病情也越来越稳定,这更坚定了何敬波奋斗的决心,“我要好好干,尽快还清债务,”他说。这个铮铮铁汉正慢慢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