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阳光闪过,风起处,菊花把金鱼岭装饰得像一条游动的金鱼。重阳节就要到来了,整个村子被菊花拨弄得再一次忙碌起来。
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背背筐的,挑箩筐的,提竹篮子的,一大清早就往金鱼岭走,采菊花了。菊花黄了就得赶紧采,三五几天就开繁了开过头了,要是遇了阴雨、浓雾或是霜打,那就麻烦了,变霉变味,能喂牲口就不错了。阳光里,是采菊花的最好时候。
采菊花,眼快手快脚板儿还要走得快。坡上坎下的,提着竹篮子,真得撸起袖子大干,还不能乱采,只能采花,叶呀藤呀草的,采进去了不好分出来,晒干了就要出怪味儿。边采边走还得小跑,大包小捆的,扛上肩膀就得使出全身力气。金鱼岭上,满山遍野都是人,像蚂蚁搬家一样。村子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檐边坝里,大堆小堆的,都是晒着的菊花,一个村子都是金黄。
菊花是个好东西,入药、酿酒、挣钱。晒干的菊花,背到白合场的收购点,小半背筐就能卖到一大把钱。那比卖木材、石头、粮食轻松多了,尤其比卖猪强。早些时候,村子里不通公路,起早摸黑地把猪儿喂肥喂大了,还得请人帮忙抬去卖。从村子里去白合场,翻山越岭,要大半天的功夫。人工费再加上伙食费,一头猪就去了一条腿了,所以,村子里有“三脚猪”的说法。种菊花合算,省工省时又省力。站在村子口摸着指拇一算,哪家哪户不是靠种菊花过日子的,还有好几家娶了邻村的好媳妇,砖房都盖起了。
菊花入药的事儿,那就不说了,书本里早就有记载。菊花酿酒,也是村子里的一大特产。
制作菊花酒,那是考验手艺的。一是泡,一是熏。泡,就是把菊花用布包着,捆成一小包一小包的,直接放进酒里,要不到一个星期的工夫,菊花与酒就能散发出特别的味道。熏呢,就是把酒装个大半坛子,把捆好的菊花包吊在坛子口,密封好,让菊花香与酒香慢慢碰撞,碰出美味。泡来得快些,熏少不了一两个月,是出不了菊花味的。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酒要多少,菊花要配多少,什么时候才能出味道,那都是靠经验靠眼力的活儿。菊花用多了,那酒味是苦的涩的,难以入口;用少了,又出不来菊花香。村里人的习惯,一大坛子酒,手握紧两大把菊花就足够了。菊花遇上酒,那是整个村子的另一种味道。家家户户都酿,那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开坛十里香。村子东头的人家把菊花酒开了坛,村子西头干活儿的闲聊的,都能闻得见香气。那菊花酒浓浓的香味,把重阳的节气点缀得更是浓厚。
站在屋檐下,望着村子口,酿着菊花酒,亲戚朋友应该是上门的时候了。七大姑八大舅,山里山外的,近亲远房的,顺着村子口那条上百年的青石板大路,三五成队的进了家门。村子里,一家来客,大家热闹。递烟递水,抬板凳摆桌子,取柴火帮厨房,都没讲生分讲客气的,走进门就帮着干活儿。大碗小盆的菜端上桌,菊花酒就该上场了。
主人家抱着酒坛子酒罐子,揭开封口,满屋飘香。倒出菊花酒,黄金色清清亮亮的,看一眼就有食欲。忍不住先来上一大口,眯着眼,爽。再夹上一大块老腊肉放进嘴里,那就是神仙般的日子了。村里人有句俗语:二两菊花酒,封个王爷都不走。
菊花酒上了桌进了肚,家常话就摆开了。明年你家的菊花怕是还要大干,至少得扩种好几亩。这菊花酒现在你酿了几大坛哟?我家那几坛都喝完了,给你借两坛行不?过年你家娃要回来不?回来我送他两坛子菊花酒。你一句,我一句,他一句,重阳节的气氛就上来了。猜拳的猜拳,喝酒的喝酒,吃肉的吃肉。遇到隔壁有串门的,拉着就往桌子边板凳上按。来来来,整两杯菊花酒,还分你家我家他家,进屋就是一家。菊花酒的味道就更来劲儿了。李三爷赵二叔张八哥的,昨天还因为一点鸡狗小事儿闹了一场脸红脖子粗的,一坐下来,两杯菊花酒下去,啥事儿都了了,多和谐呀。祖祖辈辈都居住在一个村子里,成天眼看着,遇到的事儿都不是事儿,有酒一起喝了就好。
金鱼岭上的菊花,那是村里人的命根子,村子里哪家哪户不种上个三五亩的。不卖钱,酿点酒,闻闻香也好呀。菊花不只是风景,还是生活与生命之花。
金鱼岭是沙质土,利水保肥,是菊花生长的好地方。一梯一台,一山一岭,一沟一坳,在阳光里,灵动着菊花的味道。据说,那菊花种植技术,是村子里一名老中医引进的。本来是想种点菊花,入药入汤,医治病根。没想到,一株菊花满山香。村里人把菊花种得多了,换柴米油盐,换家庭开支,还酿成菊花酒,成了山里重阳时节最美味的记忆。
菊花香,酒味浓,重阳闹。一个节气,一朵菊花,黄了浓了,都是为了迎接亲朋与客人,或是远方天边某年某夜某人的归程。重阳美酒加菊花,你还能去哪里呢?喝一杯菊花酒,无论是爬山还是举杯夜谈,只要亲情友情常在,一切都好着呢。
重阳菊花满山香,还有一杯酒。
走在城市的街口,是什么误入心田?是菊花,是酒,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南 荷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