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菊 赵春颖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作为优质校建设任务之首,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党委书记、院长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听课讲课,带头做时政专题讲座。党委会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为思政课建设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推动思政课在教材、教师、教法等方面创新到打造特色思政“金课”,从辅导员主导思政实践活动课到动员所有教师,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融合探索课程思政;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五育并举”,统筹推进立体化思政育人格局构建,不断提升学校育人质量。
线上线下融合
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调动学生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学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目前三门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均已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验收,并积极申报省思政“金课”。把思政课同步开设到学校的优慕课教学平台,课前课后运用线上平台进行拓展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磨练。战“疫”是最好的思政课,使青年学生真切感受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疫情期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教学平台和钉钉直播,组织思政课教师把疫情防控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为全院1万多名学生做好思政授课;还和团委共同举办了“弘扬抗疫精神 展现中国制度”主题团日活动,通过观看主题思政微课,开展大讨论,引导学生学习抗疫精神,担当时代责任,激发家国情怀。通过网络平台,一个讨论话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大家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老师也可以把实践作业、小组讨论、文章视频等内容在平台上进行推送,作为思政课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理论实践融合
积极开展思政实践创新改革,将实践教学与思政课的教材、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思政课教学由知识传授、理论教育的过程深化为能力提升、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定的过程。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中,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给同学们布置任务: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用手机随手拍宿舍里、校园里的不文明的现象,并让大家拿着自己的“作品”走上讲台,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应该如何解决。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认知,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自己去发现问题。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动”起来的思政实践课还有很多。在讲解“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时,老师会组织学生到学院实习工厂参观,并让同学们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深入交流。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遵循“贴近理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精心设计实践教学项目,编著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同时开设“思政课实践活动课程”,分配学时学分,由辅导员按项目完成教学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辅导员主导参与思政实践课的实施,实现了思政教学与学校育人工作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相结合、思政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相结合,最终实现“进课堂、进社会、进头脑”的“三进”目标。
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
学院与鲁西南革命纪念馆、微山县南阳古镇等十余家单位共建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红色寻访、政策宣讲等实践活动。2019以来,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组织思政课专任教师、学生代表,赴微山县南阳古镇、高新区王因镇等地开展实地考察、教育帮扶、走访慰问、特别党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师生们不仅对乡村教育帮扶和精准扶贫进行深入调研,还考察了当地脱贫攻坚乡村建设,参观当地精准扶贫产业,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任务艰巨,社会责任重大。
个性化课程融合
结合孔孟之乡的地域特色,依托《儒家文化和工匠精神》国家资源库,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教学相融合,开发建设了《<论语>心读》《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等15门文化类课程和涵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太极与修身》《非遗体验课》《劳动锻炼》《儒礼今用》等30余门个性化课程。这些特色文化资源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提升了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热情。
另外,还组织全体思政教师和各系部骨干教师利用假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方案设计暨案例剖析实战课程》的学习;动员各系部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逐步推出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出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在全院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