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第02版:

以决战决胜姿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本报记者 相启申 杨柳 武旭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节奏、大决战状态,越是最后关头越要绷紧弦、加把劲,以决战决胜姿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实现,507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退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脱贫享受政策人口7.96万户、16.34万人,即时帮扶人口741户、2128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山区、滩区、湖区”重点区域,紧盯“老弱病残”重点群体”,立愚公志、下绣花功、啃硬骨头,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再战再捷。

决战贫困 打造脱贫攻坚领导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脱贫攻坚战的制胜关键。为此,我市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联动抓”的领导机制。四级党委一把手带头,各级干部积极参与,对扶贫工作重点乡镇、重点村、贫困户每年遍访一轮,全市形成了“责任明确、上下一心、各方协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聚焦聚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不断推动优秀干部人才资源向一线聚集,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其中,组建了700余人的市县乡三级专责扶贫机构,全力抓思路谋划、抓协调动员、抓工作推进、抓督查考核,切实履行了党委政府的“参谋部”职能。从市直部门选派2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20个市扶贫工作重点乡镇(街道)挂职党委副书记,专职抓脱贫攻坚,助推重点区域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我市还全面推进“万名干部下基层”,市、县两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累计选派3批5275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到3051个村驻村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全市2.36万名帮扶干部结对帮扶7.96万户贫困户,确保帮扶工作“全覆盖、无盲区、零死角”。并加强对县乡领导干部、扶贫骨干力量、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的扶贫业务培训,举办培训班1091期次,培训15万人次。

精准发力 确保脱贫成色纯正

脱贫攻坚必须把握精准要义。五年来,我市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的理念,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环节,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其中,创新开展以核对“基本信息、识别程序、识别结论、政策依据、脱贫措施、扶贫责任”、规范“扶贫档案”为主要内容的“六核对一规范”精准识别活动,对贫困户逐户“过筛子”。并动员专职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村干部和社会志愿者等各方力量,与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构建“1+N”多元帮扶体系,打通扶贫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

在完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机制方面,我市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每年对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成员单位的扶贫工作成效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我市把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帮扶干部走访、电话询问、贫困群众互助和大数据比对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动态监测力度,综合判断生产生活条件、收入状况、致贫返贫风险等,实行“红黄蓝”三色分类管理和帮扶。对脱贫不稳定户,严格兑现现有扶贫政策,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特别是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特殊贫困人口,落实好村干部“日走访”制度,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对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及时落实好帮扶措施,确保不产生新的贫困,全市741户、2128人纳入即时帮扶范围。

多点开花 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开发方针和发展理念引领脱贫攻坚,打好“产业+消费+就业”组合拳,打通扶贫全产业链,密切产业、就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做大扶贫“蛋糕”,切实增强带贫减贫成效。在强化产业带动上,我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95个,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大力发展瓜果蔬菜、特色养殖等农业产业,多元化实施光伏、电商、乡村旅游扶贫产业,把更多贫困群众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累计带动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万人次。

为帮助扶贫产品拓宽销路,促进消费拉动,我市积极引导扶贫经营主体把好扶贫产品“质量关”,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安全可靠。目前,完成了11个县市区113项扶贫产品认定,制作了扶贫产品标识。通过设立消费扶贫专区(柜)、电商平台促销、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协助贫困区域、贫困群众多途径对接各销售终端,让扶贫产品进社区、进农贸市场、进超市等各销售终端便捷销售;引导医院、学校、企业等食堂与扶贫经营主体签订扶贫产品长期稳定购销合作协议,全力解决扶贫产品“卖难”问题。

此外,我市还为6700余名贫困群众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并克服疫情影响,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增设扶贫公益岗位、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等,帮扶27164户、33313人实现务工,其中为9263人安置公益岗位。

凝聚合力 各方齐奏“脱贫曲”

我市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压实行业责任,坚持社会动员,将部门职能、行业资源和社会力量聚集到贫困村、贫困户,聚焦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做到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政策优先落实。

发展教育“斩穷根”。我市对77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实施改造,全面完成“改薄”。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资助政策,为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发放生活补助和助学金。优化医疗“脱穷境”,我市为188个贫困村重建、新建、改建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服务全覆盖。并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再救助“六重保障”,创新实施贫困人口大额医疗费用支出保障保险,推进医保扶贫“一站式”即时结算。

为保证户户住进“安全房”,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逐户逐间开展专业化鉴定,累计完成8.6万户鉴定、挂牌任务,高质量改造C、D级房屋1.23万户,确保所有贫困户住进“安全房”。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更新改造312个贫困村供水管网,将386个贫困村纳入规模化水厂供水范围,为123个偏远贫困村新建单村集中供水工程,为96个贫困村安装净水设施,实施贫困户自来水入户工程4.37万户,保障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

2020-10-17 以决战决胜姿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52611.html 1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