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0日
首页
第06版:

六十五载风雨路;六十五载创业情。岁月如歌,薪火相传。六十五来,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宗旨,发扬“时不待我,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把握机遇,一路高歌,砥砺前行,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大医为民的壮美乐章。从1952年建院(当时名为山东省精神病康复医院),到2014年的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成功创建,再到荣获“中国百家百姓信赖精神卫生机构”。每一步都迈出了跨越式发展的坚定步伐。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历经六十五年寒暑,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计委、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司法鉴定、戒毒、职业病防治于一体的全国知名精神病专科医院,跻身全国精神病行业发展前列。从建院初期的39名职工,32张床,发展为目前医院拥有床位1580余张,6个精神心理科共18个病区,2个戒毒病区及老年心理科、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临床心理科、精神障碍合并躯体疾病科、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所、神经内科(癫痫科)、肿瘤科(伽玛刀放疗科)、职业病科等优势专业科室。正高职称35人,副高职称94人,硕士、博士49人。在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春风下,济宁精神病防治院迎来六十五周年华诞。

从小到大 医院多项技术领先

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始建于1952年8月,是五十年代初期我国仅有的几所精神病医院之一,是山东省第一座精神病专科医院。当时由于医疗任务的需要,山东省卫生厅决定,从原康复四院及其他医院抽调医务人员建立山东省精神病康复医院。1956年11月改名为“山东省戴庄医院”。后又几经易名,于1984年4月最终定名“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同时沿用“山东省戴庄医院”名称。原隶属山东省卫生厅康复医院管理局,从1956年始交由济宁专署卫生科领导,为全民制地市级专科医院。

建院初期医院主要收治对象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荣复转退军人,以及部队医院转送来的现役军人中的精神病患者。1958年设立门诊部,正式对外门诊,同时收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城乡居民中的精神病人。1979年9月,为进一步方便精神疾病患者就医,建立神经内科,并设32张床位的神经内科病房,至此,医院成为以精神科为主,精神神经科兼有,山东省建院最早,规模较大,专业人员较多,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知名度较高的专科医院。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几代人六十五年来风雨兼程,使得科室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知名度持续节节攀升。在21世纪品牌化、集约化发展的今天,医院十分注重品牌建设,打造特色知名科室。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一批特色专业、专科凸显,一批品牌学科国内领先,同时,规范了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科、戒毒康复中心、精神障碍合并躯体疾病科,老年心理科、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精神康复科、临床心理科、酒依赖科、睡眠障碍科等精神科亚专科,在全国同类医院中处于前列,通过学科的专业化,为广大群众解除病痛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屹立在东方圣城之地的全国精神类疾病的行业明星,璀璨夺目,闪耀齐鲁。

以人为本 营造舒适就医环境

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坐落于闻名世界的戴庄天主教堂建筑群中,同时也是老济宁三十八处园林之首——清代“荩园”所在地。置身其中,美不胜收。

如今,当您走进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标准化现代病房楼,在您体现现代感的同时,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苏州园林,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曲折婉转,相映成趣。

医院在营造良好就医环境的同时 ,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就医环境,一系列现代化设施,无障碍的通道、舒适温馨的病房,先进的诊疗设备,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等功能齐全的医疗服务设施,清晰的导医标识设计、便捷的就医服务流程,以及优雅的就医环境,处处体现了以“以人民心身健康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的办院理念和服务宗旨,真正实现了快捷、高效的人性化医疗服务。

为了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打造医院服务特色,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医院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实施“全时空”诊疗、“全程陪同”服务。并利用“互联网+”思维不短创新便民服务措施。自2011年以来相继开展了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网络预约和病房内预约等多种预约诊疗方式,建立了科学的信息化预约管理平台。依托医院信息化系统,全力打造“全时空”门诊,开通全部科室、全部医师非门诊排班外的号源,通过预约诊疗,让病人找熟悉的医生看病,突破门诊空间和医生门诊时间的制约,满足任何时间患者就诊不同级别医师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医院投资50万元建造了住院结算中心,将住院处、新农合和医保办、居民医保新农合和职工医保三个班组合署办公。住院结算中心大厅内宽敞明亮,每个窗口都有醒目的工作牌,并有供家属办理出院歇息的转椅,增加了“政策咨询”窗口,印制了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宣传资料,按月公示报销补偿情况,给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病人结算等待时间,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鉴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情况,药物治疗期间要随时调整用药量,所以医生都会给病人家属留下电话,方便进行咨询。为方便患者就医,复诊患者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现场与医生预约,直接由病房医生接诊,检查、取药划价缴费时补收挂号费,免去了排队挂号的环节。同时,医院还创新了“门诊一站式服务模式”。在门诊大厅记者看到,“专家一览表”专栏上,详细公布了专家的个人信息、擅长领域。对进院就医的患者,都会发放“就医指南”手册,通过电子触摸屏等方式公示出诊信息,诊疗秩序井然。

另外,医院坚持开展首诊负责制。因为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所以在患者入院的时候,都会有医务工作人员全程随同住院患者办理住院手续、陪同检查等。近年来,医院门诊从未出现号源紧张、看专家门诊难的问题,门诊挂号、划价缴费的等候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缩短了患者看病等候的时间,受到广大患者家属称赞。

立足创新 医学科技硕果累累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医院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走在行业前列,就得紧紧围绕发展时时创新。不仅要从管理上创新,同时还得从医技水平和人才战略上创新。为此,医院在65年发展历程中,进行一次次锐意改革和大胆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提高医生和护士的技术水平,医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双向轨道培养模式,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医院“传经送宝”,外派医护人员进修学习,借鉴外地医院的先进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定期不定期组织全院医、药、技人员进行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三基三严”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比武大赛。

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兴院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依托院士工作站,加强与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同时坚持科技创新、瞄准前沿、协作攻关的科研思路,协作了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等一批科研项目,在科研创新和新技术项目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为推动医院学科技术水平提高,加快学科快速发展,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医院制定了《学术团队带头人选拔办法》,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确定了13名学术带头人,组建13个学术团队,从生物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等13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层次的学术研究。

近年来,医院先后荣获国家级科研奖励6项,省级26项,参与国家级和国际科研协作6项。承担济宁市科技局、山东省卫生厅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积极参与国家级、国际间协作课题。共承担市级以上课题27项,获奖15项;发表学术论文150篇,SCI发表 3篇,参与国家级协作课题2项,参与国际合作课题1项。

医院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医护技术人才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医院一些专家的临床治疗技术在全国同类医院处于领先水平。

惠民利民 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履行公益义务,参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部署的公益活动。根据省、市各级政府的安排。2017年巡诊3902人次,免费救助住院治疗481人次,发放救助药物共计103.5万余元。继续开展“万名贫困精神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全年共救助48人次。2017 年“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共赴3个行政村进家庭1400户,提供保健服务1632人次,其中专项服务416人次,重点帮扶病员上门服务291人次。全年共收治“三无”精神障碍患者57人。继续坚持开展“先看病、后付费”惠民措施,全年接诊惠民病人6840人次。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宣传教育,每周进行一次“精神健康大讲堂”活动,每年举办40次左右。开展利民惠民就诊就医免挂号费等活动,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同时,积极参加“卫生支农”“三下乡”“进千村”“结对子”“帮抚联系点”等活动,积极完成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社会公益项目。在抗美援朝老病人供养、“三无”精神病人救助、精神病人强制医疗、贫困精神病人费用减免、对口帮扶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5人援川,2人援疆,1人参加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心理救援。积极开展“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选派6名保健医生组成3个医疗小组每月到被支援乡镇及村庄开展免费医疗活动。结对帮扶2个县级精神病院和3家社区医院,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2013年医院获得“全市医疗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和“百名医疗专家进千村活动组织奖”。

医院坚持公益性,奉献为民,服务社会,先后荣获山东省“卫生强基工程”先进集体、“济宁市万名贫困精神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技术指导医院”等荣誉称号,得到了广大患者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下一步,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以六十五周年为契机,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下,继续加大创新发展力度,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奋进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努力为全市健康卫生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2018-01-20 1 1 日报 content_524476.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