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把人民健康置于“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地位,并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围绕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计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埋头实干”的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着力改进医疗服务设施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努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等问题。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济宁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服务再上新台阶关键之年:东院区正式投入运营,西院区建设进展顺利,“一体两翼、一院三区、协同发展”医疗服务框架初现雏形。一批批智慧医疗项目先后上线、一件件医疗惠民工程深入推进,让更多市民就近、便捷地享受到百年老院的精湛医疗服务。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济宁市第一人民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健康促进十佳医院”、“中国最佳医院管理团队”、“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创新先进单位”、“全国改革创新医院”、“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等荣誉称号。
优化就医格局:“一体两翼、一院三区、协同发展”保障百姓健康
为让全市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运筹帷幄,创新思路,锐意改革,超前谋划,精心绘制“一体两翼、一院三区、协同发展”医疗服务新蓝图,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月11日下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西翼”——急诊中心正在进行最后的施工。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进行“一体两翼”规划建设的同时,东院区的“两翼”也慢慢张开。不久后,它们将以崭新的面貌与广大市民见面。
“急诊中心在选址时本着方便病患的原则,中心大门正对着医院西门,距离救援直升机停机坪只有几十米距离,通过构建起紧急救援绿色通道,能最大限度上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急救效率,为患者增添一份安全保障。”据医院基建部主任张海波介绍,东院区急诊中心共有5层,地下一层为120急救中心和库房,地上1层至5层设有急诊医技、急诊留观、急诊抢救、DSA、ICU等科室,病房床位近200张,可满足医护人员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各项设施需求。同时,病房环境舒适温馨,除了标准化的三张床位外,每个房间还预留了一个床位的空间和设施,遇到加床情况,可以把病床直接加到房间内,避免了患者在过道内住院情况。为方便行动不便的患者,医院卫生间内都设置了无障碍设施,洗浴间内也增加了座椅。
东院区“一体两翼”的东翼是妇儿中心,建筑面积18600平米,包含了放疗科、核医学科、透析中心等医技科室,以及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母婴中心、日间病房,预计明年4月份投入使用,该项目建设对完善东院区医疗服务功能、优化医院服务环境,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东院区二期病房楼也已开始规划,总建筑面积达15万余平米,建筑结构为地上20层、地下3层,入驻包括影像中心、CCU、DSA等部门,新增各科室病床近2000张。“2012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建设时,一期工程规划占地面积541.5亩,设有1200张床位。没想到仅一年时间,门诊住院量就显著增长。二期项目完工后,东院区的医疗服务能力将再上新台阶。”据张海波介绍,随着急诊中心和妇儿中心即将竣工并投入使用,东院区将提质、增量两方面满足更多患者的就诊需求。
而在停车方面,东院区一期建设时配备车位1500个,解决了看病就医停车难这一医院通病。在二期工程完工后,院区内停车位数量还将继续增加,患者可从地下停车场直接进入门诊和病房楼,这种便捷的体验在济宁市也是绝无仅有的。
与此同时,在济宁主城区另一侧,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建设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构画着全市顶级医疗资源一体两翼分布的宏伟蓝图。
1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大运河西岸的安居街道二里半村,新落成的西院区已顺利投入试运行。走进一层门诊大厅,中式古朴的装修风格带给人一种厚重、大方之感。在大厅两侧,挂号缴费及取药窗口多达十余个,将最大限度缩短患者的排队等待时间。贴在大厅地板上的大幅导医标识,则为初次入院就医的患者带来了方便。
据了解,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是市政府重点项目,院区用地总规模达168.45亩,分为东西两个功能区建设。西区为一期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一座地上16层、裙房5层、地下2层的综合医疗楼,包含门诊、急诊急救、医技、住院部、手术室等部门科室,并配有制剂楼、食堂、污水处理站、锅炉房、医氧站、垃圾处理站及地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床位设置1000张,停车位1100个。东区则为二期规划发展建设区,包含省级中医康复保健中心、科研、教学、后勤保障、行政管理楼等辅助设施。
济宁市第一条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孙树印介绍,正式运营后,该院将被打造成西部城区医疗保健康复服务中心,在进一步完善西部城区城市功能、带动西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为此,以总院区为中心的“一体两翼、一院三区、协同发展”医疗服务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山东省区域医疗中心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进入了发展新时代,将为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整合医疗资源:
让全市人民群众乐享“同质化”医疗服务
改善医疗服务无止境,行动永远在路上。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医疗资源不均衡。这是一项全国性的难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为此,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积极深化医疗改革,整合优质医疗资源,让全市人民群众乐享“同质化”医疗服务。让患者在全市范围内无论在哪里就诊,都能享受到来自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
近年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创新“医联体”建设模式,设计“互联网+”下精准医疗“同质化”服务项目,组建影像、心电、检验、病理“四大诊断中心”,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构建起服务“同质化”的医疗机构发展共同体。同时,依托医院数据云平台,一个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涵盖20家二级及以上医院、100家乡镇卫生院、3000家村卫生室的医疗精准服务“同质化”服务网络体系已然形成,通过“互联网+”,让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各级医疗机构。
1月10日下午,76岁的赵大爷因为长期咳嗽、憋闷,来到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在影像室拍片检查发现,老人的左肺有高密度阴影,内脏其他部位似乎也有一些异样。随后,主治医生将检查情况发送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不一会儿,诊断报告和治疗建议便通过网络传了回来。
“在社区医院拍X光、心电图,不用像在大医院那样需要排队等待,检查做得快,一些拿捏不准的病情,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大夫帮着分析、诊断。这样的检查结果我们也很放心。”赵大爷告诉记者,他既省去了跑腿的功夫,也享受了大医院高质量医疗服务。
与此同时,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中心,来自其他卫生医疗机构的心电图资料正源源不断地通过网络汇集过来。“秦女士、65岁、在程屯镇中心医院首诊、P:110ms、心率68bpm……”,根据患者的心电图信息,正在值班的心电图室主治医师韩红霞进行分析,并给出了“ST改变”的诊断提示。据韩红霞介绍,如果出现患者心梗等棘手的情况,他们还会和相关科室进行沟通,把科室负责人联系方式一并告知,方便基层医疗机构直接与专家交流,获得更详细的诊断建议。
据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中心主任李兴杰介绍,科室每天收到的心电图在400份左右,大多来自基层医疗机构,由他和同事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再将诊断意见传回基层医疗机构,指导基层医生对症施治。通过搭建济宁市心电网络平台,医院与130多家医疗机构连接“济宁市心电诊断中心——济宁市远程心电诊断系统”,让众多基层患者不出远门,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
此外,医院还搭建了济宁市远程影像诊断系统,每日收到的影像资料在200张左右,该院专门派驻影像科人员在二级医院驻点办公,“一站式”诊断模式让基层医生、患者都受益。
作为惠民医疗的重要举措,远程医疗服务同质化项目备受关注,2017年11月30日前,医院完成了与173家医疗机构构建同质化网络,覆盖3601家村卫生室,全年远程会诊18.4万余例,圆满完成了济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目标。此外,医院与汶上县、兖州区、梁山县、曲阜市等4县域9家医院签约建成以“分院区”为主要特色的紧密医联体,经验先后在全国院长大会、全省医联体现场推进会典型交流,逐步打造“百年一院”同质化服务模式。
在实现医疗同质化的道路上,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始终坚持改革在路上的信念。从2017年年初东院区全面进入正式运营到现在,一年时间过去了,两个院区基本实现了协调发展。在同质化服务基础上,东院区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项目,诸如一体化产房、静配中心、远程诊断中心等精品品牌愈发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根据市卫计委部署,在即将投入运营的西院区将围绕急诊、重症、康复、肿瘤“四个中心”建设,打造儿科、血液内科两个精品学科,实现“重点突出、中心带动、协同联动、差异化发展”战略。
据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孙树印介绍,实现“一院三区”集团同质化网络发展新模式,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今年,医院将把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穿全年工作始终,实现一院三区、集团同质化网络发展新模式。建设以“分院区”为枢纽的紧密型医联体“管理、责任、服务、利益”共同体,实现以临床重点专科为载体的临床医技同质化服务;打造精品学科群和鲁西南医疗高地,做精做强胸痛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围产医学中心、心脏中心、消化病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六大中心,为百姓提供一站式优质医疗服务;打造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让群众方便就医、让医院共赢发展,打造深化医改医院新品牌。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新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将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放在第一位,团结奋进,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实干的精神和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全市人民群众提供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努力为全市人民健康事业再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