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2日
首页
第01版:

援外医疗 爱洒异邦

——记省优秀共产党员、济医附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孙占国

■本报记者 孙逊

2016年3月,经过个人申请和层层选拔,孙占国成为了中国第16批援塞舌尔医疗队的一员。当年9月,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历时20多小时,孙占国抵达了位于非洲大陆东部的印度洋岛国——塞舌尔共和国,开启了为期两年的援外任务。

塞舌尔虽风景如画,但物质极其匮乏,生活条件艰苦,加之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孙占国和其他队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了巨大的生活和工作落差,迅速在当地开启了实质性医疗援助工作。

敬畏生命 勇于担当

2017年5月,一名在塞工作的孟加拉男子因“突发腹痛”辗转多家诊所均未查明病因,转诊到塞舌尔医院。由于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医生们看法并不统一。面临着紧迫而又两难的抉择,孙占国顶住压力,凭借多年的经验,坚定地在报告中写明了异物,并对异物的位置、感染的范围、毗邻结构等作了描述。第二天上午该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外科手术医生反馈术中所见与孙占国报告中的描述完全相符。这件事情后来被CCTV-4《华人世界》栏目报道,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17年塞舌尔出现输入性鼠疫病例,确诊2例,疑似100余例,隔离300多例,一时间人心惶惶。好多外籍医生刻意回避相关防治工作,只有中国医疗队全程参与其中,仅孙占国一个人书写的隔离病房X线报告就达200余份,占到2/3,首例有阳性表现的鼠疫X线报告也是由他完成,中国医疗队为疫情的及时控制做出了贡献。

两年间,孙占国做出过7例当地从未做出过的“首例”影像诊断,均得到临床证实,得到当地医院的高度认可。

大医精诚 大爱无声

塞舌尔在医疗领域长期依赖外籍医生,没有常见疾病的影像培训资料。孙占国把每天遇到的典型病例进行离线储存、整理,用当地常见的、典型的病例片子进行教学。经过近半年病例搜集,他编制的简易病例数据库变得异常庞大。塞舌尔第一个用于实践教学的影像数据库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患者,孙占国决定在塞舌尔当地疾病谱的基础上,为他们量身打造一本实用的影像培训教材。但在他国编写一本非母语的医学专著并不容易,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完成。他当时所在科室日常工作更是异常繁忙,曾一度三天一次32小时值班,同时还兼职的医疗队会计工作也占用了不少精力,只能利用自己休息时间,每天加班加点来完成编写。有时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工作到凌晨2点是常态。为了能够随时写上一点,一年多来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始终处于待机状态。

2018年春节,孙占国的妻子带着孩子到塞探亲。为了保证平均每日一例的撰写进度,他甚至没有腾出时间陪她们外出。每天,他在餐桌的一端敲打键盘,女儿就在餐桌的一侧书写作业,他的妻子则在一旁读书、照顾家人的生活,一家三口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一个足不出户的春节。

历时14个月,孙占国终于完成了这本全英文著作的编写。这本书共350页,收录了塞舌尔常见病、多发病400余例,共采用影像图片1400余幅、英文词汇9万多条,先后通过了塞舌尔卫生部的各项严格审查,最终取得正式书面准入许可。2018年7月,在中国驻塞舌尔大使和塞舌尔卫生部部长等中塞多名人士的共同见证下,这本书印刷版、电子版一并以中国医疗队的名义无偿捐赠给了塞舌尔卫生部。这是自1986年中国首次派遣援塞医疗队以来由中国医生为塞舌尔编写的第一本培训教材,也是自1976年塞舌尔共和国独立以来当地第一本医学影像学专著,填补了该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被誉为“中国医疗队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一个可靠的帮手”、一位“永不离开的影像专家”、一位“再也不走的中国医生”。新华社、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健康报》、外交部官网、商务部官网、塞舌尔卫生部官网、塞舌尔电视台《塞舌尔新闻》、塞舌尔《民族报》等多家国内外媒体纷纷对孙占国写书捐书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传递中国大爱众多使者中的一份子,孙占国在援外期间工作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创新、工作成绩显著,树立了技术过硬、勇于担当、勤恳奉献、争创一流的新时代中国援外医生形象。

2019-07-22 ——记省优秀共产党员、济医附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孙占国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5223.html 1 援外医疗 爱洒异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