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即将召开,480多位政协委员将带着全市人民的重托,汇聚一堂,履职尽责,共商大业。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委员风采》栏目,展示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和政协履职中的作为和贡献,听取他们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刻体会和履职感悟。
■本报通讯员 颜霞
29年扎根农村卫生第一线,为送医送药骑坏自行车10余辆,足迹遍布方圆数十个村庄,行医服务百姓数万人次,减免医药费90余万元,他用医者的仁心守护着村民的健康,他用温暖的双手医治了鲜活的生命,他用踏实的脚步拉近了医患的距离。他就是济宁市政协委员、任城区唐口街道门街村卫生室医生孟凡珍。
1989年毕业于济宁卫校的孟凡珍,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熟悉的家乡,在没有资金、设备甚至没有房屋的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了解农村情况,知道他们更需要好的医疗服务。”怀着这种“甘当乡医为众邻”的志向,孟凡珍踏上了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征程。
29年来,他始终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服务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对于许多年老体弱的病人,他坚持上门应诊,从不推脱,风雨无阻。他始终坚持管用实惠的原则开方,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唐口街道原是水乡稻区,村民常年在水田里劳作,腰腿疼痛病较常见。传统的治疗方法要么效果差,要么创伤大、花费多,为帮助村民解除困扰,孟凡珍通过翻阅大量古今中外医学书籍,到无锡某部队医院和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学习,经过数百次临床验证,最终探索出了痛苦小、治愈快、花费低的“硬膜外腔滴液疗法”。
行医之外还要行善。孟凡珍不仅是村民健康的“守护神”,还是热心公益的“大善人”。他深知农民生活的清苦和艰辛,尤其是家庭贫困的患者,他们都是小病拖、大病扛。为解决他们就医的后顾之忧,2014年,孟凡珍与济宁市慈善总会签订爱心救助基金捐赠协议,认捐100万元,设立“孟凡珍腰椎病慈善医疗救助基金”。他先后免费救助农村五保、孤寡老人百余人次,减免医药费达90余万元。不仅如此,他还时常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到邻近小学为师生义务健康查体,到老模范、老革命家中免费保健,为贫困户送去日用品和药品,甚至出资修桥、修路、建公厕……“人这一生,总要对社会作点贡献。我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我是一名医生,我要竭尽全力发光发热,照亮眼前的世界,温暖乡亲们的心窝儿。”他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村民、对家乡的这份责任和热爱。
医者仁心的孟凡珍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十佳优秀乡村医生”“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模范乡村医生”“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省政府记二等功一次。2015年4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2015年12月荣获“中华慈善奖”。2016年4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2017年2月,孟凡珍有了一个新身份——济宁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心系患者,这是医德;心系民生,这是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使命。二者虽然工作方式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人民服务,都需要耐心、坚持和责任心。”自从成为政协委员后,孟凡珍就开始以医生特有的细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做事情的着眼点从病人扩展到了百姓,从诊所延伸到了社会。他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国家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还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对于广大乡村医生、对于农村老百姓而言太鼓舞人心了。下一步,我要更加努力做一名新时代的好医生,维护好乡亲们的健康,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积极参政议政、履职尽责,通过与病患接触,了解社情民意,深入调查研究,将百姓的呼声记在心里,形成有建设性意见的提案,为党和政府进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9年来,乡亲们对孟凡珍的称呼从“小孟”到“老孟”,从“孟医生”到“孟委员”,无论如何变,孟凡珍对乡亲们的责任和热情不会变,乡亲们对孟凡珍的信任和依赖不会变。孟凡珍说:“只要村民有需要,我就风雨无阻,随叫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