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4日
首页
第05版:

宫家村扶贫记

■本报通讯员 孔宁

曲阜市书院街道在实施“造血式扶贫”的同时,深入挖掘传统儒学文化,依托“乐和家园”村民自治,突出法治德治村规民约和向善向上乡贤文化,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激发贫困群众“源动力”,引领贫困群众依靠顽强的意志、聪明的才智、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解困。

宫家村共有325户,人口13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38人,2015年全村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宫家村“乐和家园”模式将法治理念与村民们的朴素价值观融合起来,将法治与自治有效结合起来,引导贫困村民依法脱贫致富,收到“扶志”的良好效果。

加强自我管理“修身”。为充分调动村民的自治意识,宫家村从村委成员、党员、乡村五老、先进群众等最了解农村、最乐于奉献的4类人中选出66名“乐和义工”,每人联系4—5户村民,使全村形成6大片区66个小组的自治架构。在乐和义工指导下开展活动,引导居民通过参与社区事务以实现个人价值,重树“互助互帮”守望相助的道德观念。推出了乐和调节、乐和基金、乐和剧场、乐和微家、乐和赛事、乐和节庆、乐和代办等七项内容,用丰富的村民集体活动和新型的为民服务办法将法治和德治的内涵诠释出来,实现了村民齐参与的社会治安联防、特殊人群联管、信访维稳联做、移风易俗联建、民生事项联办、公共娱乐联搞、弱势群众联帮。如今,卫生打扫工作再也不见了不给工钱就“人见人躲”的场景。每隔几天,“互助会”成员就会主动拿起扫帚把全村道路义务清扫一遍,同时还对残疾、行动不便的精准扶贫户定期开展环境治理,与贫困户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了他们的内心诉求,不仅改善其居住生活环境,而且为贫困家庭送去精神慰藉,对鼓励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施文化扶贫“补脑”。邀请儒学讲师为村民讲课19次,参与群众430余人次,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孝老爱亲、邻里和谐、遵纪守法新风尚,贫困户融入其中,受到邻里帮助,感受集体温暖。精心组织创作编排文艺节目,以歌舞、曲艺、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精准扶贫惠民政策、“我脱贫我光荣”等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搬上舞台。乐和剧场依据现实生活创作编排的方言三句半《夸夸咱们宫家村》《懒汉脱贫》等节目寓教于乐,着力批判“等靠要”“以贫为荣”等消极思想,深入宣传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理念,让群众在享受“文化扶贫大餐”的同时,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在动力。

推进移风易俗“减负”。村委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操办标准,取消大操大办,自觉遵照约定,推动婚丧嫁娶新风尚的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这个口号已经成为该村办红白事的“口头禅”。该村在“丧事改革制度”中倡导一切丧事从简,并成立丧事理事会。规定老人去世后,一律采用电话报丧;不准占街架设灵棚;取消唢呐鼓乐,改用由村委会无偿提供的音响奏哀乐和丧事相关乐响;待客标准一律为200元/桌,每桌配香烟两盒等。这样算下来,每场丧事预计可节约6000元以上,大大降低了村民的经济负担。此外,在提倡除婚礼之外,其他没有必要的“喜事”,诸如升学、入伍、乔迁等,不办任何仪式,不摆一桌宴席。

设立乐和基金“聚能”。2014年,宫家村成立了乐和基金,通过社会爱心人士捐赠、本村村民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由基金委员会统一管理和使用,共筹资9.8万元,自成立以来共计为贫困户发放资金6万余元,有效防止了村民因灾病返贫的现象发生。以建功机电、建业电缆为代表的驻村企业积极配合精准扶贫工作,为贫困家庭有劳动力的成员提供就业岗位10余个,平均月工资1500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2018-01-04 1 1 日报 content_520680.html 1 宫家村扶贫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