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宝防 翟晨曦
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支撑起全县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一件件民生“大礼包”带来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今年以来,张黄镇紧紧围绕“工业立镇、城建靓镇、文化兴镇”发展战略,启动内力、借助外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工业立镇:唱响发展最强音
冬日的暖阳下,元泰固废项目正紧张有序进行各环节作业。项目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工程正在进行局部完善,项目采用的是目前国际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未来处理25大类危险废弃物,年综合利用和处理能力20万吨,既不会对社会产生任何二次污染,又可以实现变废为宝、向社会贡献巨大的物质财富。
张黄镇按照打造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和全市煤盐医药精细化工园的定位,在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向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及新医药方向发展;投资23亿元的盛发焦化技改扩能项目、投资12亿元的苏州民生加氯加氢生产基地项目、投资3.4亿元的元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资3亿元的金吉利新材料项目等先后签约落地建设。在大项目的强势带动下,今年该镇地方财政收入提前3个月超额完成任务。
“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张黄镇党委书记李东建表示,将以钉钉子精神将一张蓝图干到底,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力打造“群众满意、客商满意、企业满意”的优质高效软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片“绿水青山”。
城建靓镇:筑梦美丽新家园
“住楼房不仅房子亮堂了,各方面条件也好多了,有绿化,有暖气,俺家还有个大车库。”家住东张社区的张国瑞满是感慨地说,“在东张村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以为一辈子还要住在这里,现在多亏了政府,我们老百姓搬进新楼房住了。”
在张黄镇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下,东张村压煤搬迁从动员到签协议再到搬迁,仅用了5天时间就圆满完成任务,创造了压煤搬迁工作中的“张黄速度”。借助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搬迁后复垦的土地,置换出135亩建设用地指标。随着60万平方米的望湖佳苑项目的开工建设,该镇也进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投入、大发展、大变化的新时代,同时解决了张黄工业园区不配套、不美丽、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每个项目都接待一批群众参观督导,群众对设计规划、建设质量高度赞扬。”张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贾存旭介绍说,该项目由济宁规划设计院设计,以“整体性、生态性、和谐性”为原则,高层、小高层、多层三种楼型相结合,布置了商业、教育、医疗、养老、广场、公园、污水、暖气、天然气、社区服务中心等,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型城镇社区。
文化兴镇:沐浴春光吐新绿
夜幕来临,张黄镇崔屯村忙碌了一天的村民纷纷来到了文化广场上。妇女们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男劳力则像模像样地打起了太极拳。目前,该镇每个村都高标准建设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棋牌室、活动室、阅览室等,配备了器材、设备、桌椅等,群众自发组织参加文体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这是张黄镇践行文化立镇战略的一个缩影。该镇以湖渔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袁洼村、军城村等北部7个微山湖畔村庄的历史文化,坚持“一村一景色、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努力打造“湖畔人家、水上生活”的济宁近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市一流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党的建设示范片区、扶贫攻坚示范片区和生态农业示范片区。五里三贤景区位于张黄镇南八公里处的武台村和大闵村,现有闵子祠、樊迟墓、鲁隐公观鱼台、超化寺、伽蓝殿等文化旅游资源,并有古柏14棵。张黄镇党委副书记陈咏梅告诉笔者,该镇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战中,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支点,聘请专家对“五里三贤”范围内的村庄进行总体规划,积极探索,借助外力,深入挖掘三贤文化内涵,把孝贤文化建设与惠河治理有机结合,打造南部生态文化乡村。
如今,张黄镇一幢幢高楼耸立、一片片绿荫匝地、一排排厂房林立、一弯弯渠塘荡漾,彰显着蓬勃的发展朝气。“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稻改’精神,以苦干实干赢得更大发展。”李东建如是说。
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铿锵进程中,张黄镇已成长为“全国重点镇”“国家级生态镇”“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镇”“省级第二批特色小镇”,是济宁市“中心镇”,也是鱼台的经济强镇、文化名镇、生态大镇,被县委县政府定位为鱼台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城市建设的次中心。
压题照片:望湖佳苑项目建设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