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 石占稳
“这个停车场自建成以后,我们停车就不犯愁了,这可为居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刚刚停好车的任城区仙营街道仙营社区仙北小区居民孙大哥高兴地说。
这话还得从2019年说起。仙北小区作为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老旧小区,人口密度大,道路狭窄,基础设施不健全,消防通道经常被车辆占用,造成安全隐患,因车位而发生的争吵与纠纷时常上演。仙北小区全科网格员全怀利通过走访,得知小区居民对停车需求较为迫切,便将有关情况通过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上报给社区和街道。
街道和社区经过现场调研,确定针对该话题立即启动民主协商日活动。经过街道和社区代表、网格员、物业代表、小区居民进行民主协商会议集中商议后,决定将仙北小区13号楼北侧的荒地改造,建设停车场。该片荒地紧挨着小区北侧的小洸河,杂草丛生,虽然居委经常安排人员进行清理,但附近居民的废弃家具等杂物还是往这里丢,后来把这里砌墙围了起来,如何利用好这块空地同时也是居委和小区居民的一块心病。
地方找到了,但资金还是个大难题。街道想居民之所想,吸纳民主协商时居民的意见建议,及时将该项目申报为“四小”工程,解决了施工资金的问题。2019年年底,这块多年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为拥有84个车位、占地2700平方米的停车场,安装了高清安防监控11处,360度无死角监控,种植花木50棵,铺设草坪300平方米,安排专职安保人员负责停车场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民主协商会我也参加了,建成停车场是我们大家的心愿,如今我们的心愿达成,小区也变得和谐了。”居民谢福文感慨道。
仙北小区停车场建设只是仙营街道“和为贵 仙商量”民主协商活动的一个普通案例。仅2019年累计联合开展网格民主协商近200次,化解居民矛盾纠纷189起,解决停车难、电梯故障、噪音扰民、公共路灯用电、下水道堵塞等生活问题172件,为辖区居民提供各类志愿服务百余次,服务居民近万人次,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群众满意度不断攀升。
今年以来,街道以“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探索出了“网格化+协商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仙营样板”,打造了“和为贵 仙商量”社会治理品牌,推动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局面。
仙营街道将每月9日确定为网格民主议事日,协商辖区内公共事务,如有特殊事项可增加议事时间。利用67个网格微信群、设置社情民意专用箱等措施,扩宽社会公众参与民主政治渠道,使社会各界人士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得以充分表达。网格党支部根据居民诉求确定议题,根据议题实际情况,将协商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和参与人员,在网格信息栏和公开栏张贴公告,同时在微信群里告知网格居民群众,协商议事过程由网格员记录,并在微信群里进行“实时直播”,让网格内的居民“有图有真相”的参与民主协商的过程。协商结束后将协商结果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协商结果件件有落实。
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是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仙营街道还坚持关口前移,推进源头预防。创新实施了群众走访“321工作法”,积极开展入户走访活动,了解和解决群众诉求。截至目前共梳理群众反映问题165个,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3条。建立分级办理机制,立足“民呼我应、民需我办、民困我解”,将“镇呼区应”平台纳入“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诉求,属于街道层面解决的,前台及时受理、科室和社区分流办理、中心督导回访;不属于街道层面解决的,前台工作人员帮助来访人通过“镇呼区应”等方式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由相关部门在网上受理后进行办理反馈,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仙营街道“和为贵 仙商量”工作模式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搭建了一个“连心桥”,有效推动了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让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更加充实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