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从招投标管理、设计单位质量管理、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等10个方面对质量监管与责任追究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明确细化,同时提出了“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无尘化”管理理念,建立起了“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群众参与”五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
同时,为加强细节管控,确保原材料质量稳定,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广执行材料准入制度,严格控制进场原材料质量,对钢材、水泥、沥青、外加剂等主要原材料实行准入制,由承包人、监理工程师、业主三方通过前期实地考察情况和检测数据指标,选择优质产品入围济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供应。不定期对各标段材料台账、材料存放等进行现场取样抽检,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要求整改。此外,全面推广第三方检测制度,对施工自检、监理抽检合格的分项工程,再交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检,进一步提升了相关责任人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红线意识,有效制止了粗放管理、偷工减料等问题,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
拓宽渠道,多方融资。为确保消除资金制约,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采用PPP模式进行运作,使得交通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加速”。环湖大道东线工程微山段PPP模式已落地实施,环湖大道东线工程太白湖新区段完成资格预审,G327曲阜张阳至任城长沟段项目完成实施方案编制。此外,为加强监督管理,我市按照财政部一系列文件要求,在咨询机构选择,PPP实施方案、资格预审文件、公开招标文件、项目合同等文本编制和审查,评审专家确定,采购结果确认谈判等重点环节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了各PPP项目做到依法依规、规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