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微山讯(通讯员 房志春)微山县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新一轮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内容来抓,强化组织领导、舆论宣传、典型带动、村民自治、督考问责等措施,强力推进,狠抓落实,全县移风易俗工作呈现新气象。
强化措施,严格责任落实。县委办、县政府办出台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移风易俗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责任分工,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部门协调及日常调度,切实抓好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任务分解、工作机制“四个落实”。调整充实了县移风易俗活动领导小组,强化了业务指导,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及辖区村(社区)、县直各部门分头召开了各级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议,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活动。同时,县移风易俗活动领导小组与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主要负责人签订了《移风易俗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与全体党员干部签订了《移风易俗带头承诺书》,村“两委”与全体村民签订了《婚丧事简办承诺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在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四带头”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人士尤其是其中的企业家的示范带头作用,联合县人大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县政协委员活动工作室、县工商联建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人士红白事事前报告及承诺制,将其带头移风易俗情况列入履职尽责重要事项。
突出主题,强化宣传引导。印制了《“破陈规陋俗 树文明新风”倡议书》《带头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新风——致全县共产党员的倡议书》10万余份,向社会各界和党员干部、农村群众等重点人群发放,发出了婚丧喜事简办新办的文明倡议。通过县移动公司、县电信公司、县联通公司向全县所有手机用户发送移风易俗公益短信40余万条,向群众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和推广红白理事会的重要意义。县广播电视台、《今日微山》报开设了专题专栏,集中报道各级各部门推动移风易俗的经验做法,曝光了一批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反面典型,增进了群众对推动移风易俗的认知认同。印发《关于深化移风易俗推进婚丧事简办的通告》并录制音频,提出“六提倡”“六反对”“六不准”等具体内容,由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张贴在辖区村(社区)显著位置,并组织宣传车辆深入到各村(社区)全方位巡回宣传,目前已播报4000余次。不断加大移风易俗公益广告刊播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农村宣传栏、文化墙、文体小广场等阵地进行宣传,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的目的意义,广泛宣传经村民讨论形成的村规民约。在宣传工作中,全县300多个村(社区)建成了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明行动一条街;高楼、西平、赵庙、张楼等乡镇在所有村都建立了移风易俗工作微信交流群,强化日常宣传,并力争覆盖全体居民;针对湖区农渔民居住分散,且长期从事大湖捕捞、水上运输,流动性大的特点,部分湖区乡镇还设置了移风易俗宣传船,在农渔民生活生产水域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加强了对基层干部移风易俗工作培训力度,使“第一书记”、各级各部门的包村干部成为移风易俗宣传骨干,确保宣传教育“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为综合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各责任部门沟通交流,县移风易俗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编发《微山县移风易俗工作简报》,报送所有县级领导、乡镇街区和县直部门,推广经验做法,通报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
夯实基础,优化村民自治。该县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迅速行动,指导村(社区)重新选举红白理事会成员,吸纳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善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新乡贤参加,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组织形式、工作范围、操办事务等,规范红白事办理流程,明确理事会掌握信息、主动介入、填表备案、事主签字确认等路径,务求简便有效,红白理事会的成员名单、章程、办理流程,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同步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共同商定结婚彩礼、红白宴席、操办规模和随礼标准等事宜,形成“婚丧喜庆公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公告乡邻,引导村民遵守,使村规民约“小规章”成为群众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硬杠杠”。目前该县有60余个村(社区)还建设了红白喜事会堂免费供群众使用,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
创新举措,打造示范典型。注重典型引路,挖掘、培树了一批富具湖区特色的移风易俗示范点,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带动作用。如西平镇统一丧事流程,除逝者至亲着孝衣,其他亲朋只带白花,取消行路祭,通过开追悼会念悼词的形式寄托哀思。夏镇街道箭道村开办红白宴会堂17年,主推自助餐办喜宴,累计为群众节省1200余万元。傅村街道运河社区投资50余万元建设了喜宴堂、白宴堂供群众免费使用,规定每桌标准不超过300元,受到群众真心点赞。留庄镇红白事坚持多年不用喇叭班子,一律使用音箱,一次能为事主节省3000多元。南阳镇、高楼乡等湖区乡镇办渔家婚礼、用木船迎亲代替豪华车队,既节省了大笔费用,又传承了湖区文化,成为湖区一道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