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9日
第04版:

孔子研究院 “春秋讲坛” 云讲座系列之一

为拓展儒学普及渠道,深化“春秋讲坛”改革,在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孔子研究院推出“春秋讲坛”云讲座系列,将讲坛搬上网络,开展线上视频讲课。8月份,利用暑假期间,先后举办了7期云讲座,邀请方朝晖、赵永刚、路则权、曹景年、孔德立、嘉娜尔、温海明等7位知名学者、中青年专家主讲,吸引了孔子研究院科研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国学爱好者线上聆听。现撷取各位主讲嘉宾的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古往今来对性善论的批评:

回顾与总结

方朝晖以《古往今来对性善论的批评:回顾与总结》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一讲,从古往今来对性善论的批判、辩解以及总结进行阐发,回顾梳理了人性无善无不善、人性善恶并存、人性善恶多品、人性恶、善恶非论性之道、论证逻辑问题等对性善论的批判观点,并针对以上批判展开分析。

对于心善说、善端说、向善说、有善说、可善说、相对说、本源说、本体说、大体说、成长说等十种对性善论的解释观点,方朝晖作了深入阐发,指出心善说认为孟子从人心具有善质这一点来认证人性是善的;善端说认为孟子只是证明人性中有善端,但未证明人性就是善的;向善说主张孟子并不是说“人性本善”,而只是指人性具有向善发展的倾向性;可善说认为孟子从来没有主张过人性“已经是善的”,而是指人性“可以为善”;有善说认为孟子性善只是指“人性有善”,而不是指“人性全善”;相对说认为孟子“道性善”是针对人性高于禽兽的地方而言,人有道德而动物没有,所以人性是善的;本源说主张孟子“性善”之“性”是指“极本穷源之性”,也就是宋明理学所说的天命之性、义理之性;本体说认为本体盖指通过修炼达到的生命极致状态;大体说认为孟子将人性视为既有感官属性也有道德属性的完整总体,二者常相冲突,但总体上道德属性代表大体;成长说认为生命只向善发展才能健全、辉煌,此为成长法则,同时是人性的内容。

方朝晖认为,不能把性善论从总体上解释成心善说、向善说或善端说等,而只能说性善论包含这些方面的内容。他提出,孟子的贡献并不在于证明了“人性善”,而在于揭示了“人性之善”,这种讨论本身就是对人性价值的意义所在,也推进了我们对人性的认识。(方朝晖: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清华大学教授)

韩国《孟子》学史说略

赵永刚以《韩国<孟子>学史说略》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二讲,围绕朝鲜半岛《孟子》学史研究概述、中国《孟子》学论著东传韩国考论、朝鲜半岛《孟子》学史的学术特色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他指出,朝鲜半岛与中国文化联系密切,共同尊奉儒家经典,《孟子》在朝鲜半岛具有较高地位,是朝廷经筵日讲的重要内容。朝鲜半岛相关文献中记载了当时学者们熟读《孟子》数百遍、数千遍,有些学者以熟读《孟子》作为培养学术根基的终南捷径。若要了解朝鲜半岛学者的《孟子》学,大家可以阅读《韩国经学资料集成》一书,里面收录了105种有关孟子的论著。他认为,朝鲜半岛《孟子》学史的学术价值,即“从历代东亚儒者对《孟子》中的问题意识及重要命题之解释言论,我们就可以窥见日韩儒学思潮之动向、解经策略及其方法论立场”,对《孟子》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儒学在海外传播和演变的理解。

对《孟子》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其译介历程、《孟子》文本在朝鲜半岛的刊刻情况及研究现状,赵永刚作了深入介绍。他指出,《孟子》应是在朝鲜三国时代传入,海东儒者对《孟子》学论著的接受主要聚焦在理学著作方面。他认为,孟子学在朝鲜半岛呈现出谚解文本转换、朱子学强势笼罩、受实学思潮影响深远等学术特色。(赵永刚: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

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融合的先行区

路则权以《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融合的先行区》为题开启了“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三讲,对尼山三种文化形成的过程作了深入阐述,指出尼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通共存,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他认为,尼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我们所熟悉的儒家文化,还要讲东夷文化、洙泗文化、节日文化(如三月三上巳节)、书院文化、母教文化(如孔子母亲颜徵在)等。这些文化延续到近现代时期,就形成了红色革命文化,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尼山区抗日根据地所承继的革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他重点谈及尼山支队、尼山独立营、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等革命事迹或革命遗迹。路则权指出,今天我们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在前天、昨天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圣境、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建设等,都体现了尼山文化几千年来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路则权认为,尼山不是一个地域概念,更不是今天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文化传承、历史精神。认识尼山,发展尼山,建设尼山,守护尼山,首先要从文化精神角度高度认识尼山;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从历史文化的视野,从子孙后代的需求,从更高的眼光建设好尼山,继承好、发展好先哲和先辈留给我们的尼山文化。(路则权: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济宁市尼山学者)

经典的扩张:

熹平石经与汉代经目问题

曹景年以《经典的扩张:熹平石经与汉代经目问题》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四讲,通过钩沉史料,介绍了汉代七经的由来及组成,分析了熹平石经的刊刻动因,阐释了熹平石经与汉代经学考试、汉代经目的关系。

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至光和六年(183),是中国最早的石经。以隶书刊刻,又称一字石经。熹平石经所刻经书为《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部,即五经、《公羊传》和《论语》的组合。曹景年解释说,这是因为熹平石经只是反映了汉代经学考试的内容,并没有创立新的经学体系;五经是汉代正宗的经书,《论语》是附属于五经的传,《孝经》是社会教育的教材。

曹景年认为,熹平石经与汉代政治学术关系极大,值得进一步关注研究。并提出研究汉代经目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否经书与普及程度无关。如《论语》《孝经》虽然在汉代普及程度远高于五经,但并不具有五经所具有的官方权威经书地位;二、经目研究应以官方的制度化规定为准,兼顾民间的学术取向,如五经、九经、四书五经、十三经、十四经、二十一经;三、经目具有层次性。经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内部有层次性,如五经是一个层次,《论语》《孝经》又是一个层次。(曹景年: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孟子的英气与霸气

孔德立以《孟子的英气与霸气》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五讲,对孟子的英气、霸气与底气进行了一种全新的阐释,用“泰山气象”比喻孟子,引用梁任公先生的“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来形容孟子的“气”规模与影响力之大。

他提出“英气”即英华之气、英武豪迈之气,是儒者们所具备的独特之气。程颐在评论孟子时说:“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有“英气”之人,则必是有智慧、有棱角的人。在《孟子·梁惠王》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便可充分感受到孟子所具备的英武豪迈之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霸气”则是孟子推行“仁政”思想,直面当时国君及其他思想学派的一种压倒性气势。孟子见梁襄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通篇并无一个“霸”字,但细读全文,则无不彰显着霸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其“霸气”最为鲜明的体现。孟子的“底气”源于其“性善论”与“仁政学说”。孟子以善言仁,以仁予政;没有私利,惟义所在;以志帅气,英气浩然;归谬推论,知类善辩。正是他的“底气”支撑着“英气”与“霸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孔德立引用朱熹的诗句作结,认为研究儒学、研究传统文化,要回归原点,追本溯源,以此来获得立足于当下的价值滋养。(孔德立: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阿拜与孔子

超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嘉娜尔以《阿拜与孔子——超越时空的思想碰撞》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六讲,从文学和教育两个角度对中国先哲孔子和哈萨克斯坦伟人阿拜进行了比较研究,凸显了文明对话的重要性。

她认为,两位哲人有很多相通之处。在文学方面,孔子与阿拜在对待文艺作品的高低好坏时,一致认为应该摒弃较低级、较差的那一类,多接触高尚的、有思想的、能陶冶人情操的作品。在教育方面,两位哲人都强调主动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主张积极向他人学习,善于以人为师,并且鼓励年轻人要自强不息、不虚度年华。孔子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阿拜则驳斥知识和智慧是宿命论的思想,认为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阿拜认为“人类好的品格是学习知识,向好的父母学习,好的同伴同行,以及好的老师取经而来”。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发展。”嘉娜尔认为,要了解中国,就要先了解孔子;要了解哈萨克斯坦,就要先了解阿拜。孔子和阿拜是两国文明交流、友谊交流的重要桥梁。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讲话。不久,也就是当年的11月26日,在孔子研究院也发表了重要讲话。这种时间的巧合,开启了我们今天对孔子与阿拜思想比较的兴趣。两位时空悬殊的哲人都关心人类未来,再次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紧迫性。(嘉娜尔:哈萨克斯坦KIMEP大学中文讲师、北京语言大学新汉学博士生)

从“亲亲互隐”看儒家的家国关系

温海明以《从“亲亲互隐”看儒家的家国关系》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七讲,从“亲亲相隐”和“窃负而逃”这类伦理困境的根本问题开始解题,分析解读儒家的家国关系。他指出,儒家认为,“国”建构在“家”之上,所以孔子让父子相“隐”,孟子要舜逃“国”护“家”。在儒家的家国关系中,家庭意识是立国之本,“国”是“家”的延伸,无“家”则无“国”。但家与国的冲突又表现得非常明显,是伦理困境的根本问题所在,私人的“家”意识自然先行于公共的“国”意识,这种选择不是靠理性、靠情感,而是靠自觉。

温海明从“人缘创生”的角度,说明“亲亲相隐”“窃负而逃”的故事虽然体现了人情与法律的张力:人们从自然情感出发,违背礼法的要求,是根源于原初性的情感自发;而礼法的要求则属于反思性的思考。家庭是儒家伦理的基点,儒家伦理学的背后是永不磨灭的“良心”,也正是“良心”成就了儒家伦理奔腾不息的洪流。反思这种伦理问题,正视孟子式的仁政难以回避的现实困境,有助于我们在家国之间的紧张冲突中寻找一个中道的平衡点。

通过儒家的两个典型例子,温海明分析了儒家家国关系的张力,深化了对“家国同构”概念的理论认知。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家国文化传统之中,需要把握儒家家国关系的历史性和永恒性价值,才能从历史中继往开来。(温海明: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通讯员 李庆庆 李静

2020-10-09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51799.html 1 孔子研究院 “春秋讲坛” 云讲座系列之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