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7日
首页
第03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

■孙学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次被写入党章,并把它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导向和补齐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必将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乃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写下划时代的一笔。

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补齐农村这块短板。广大农村居民能否同步实现小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应看到的是,我国还是一个拥有近6亿农村常住人口、城乡区域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是短腿和薄弱环节。党的十九大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重要部署。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弥补农村现代化这一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因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首先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大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当前,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加大,这些在相当长时间内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传统动能的边际效应相继弱化。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因此,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改造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始终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来解决。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当前,要以构建“三大体系”为抓手,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转型升级,努力向现代农业迈进。要推进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也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发达国家,一些环境优美的乡村成为了现代生活的标志和象征,生活品质也远高于城市,成为人口休闲休憩的重要区域。我国农村人口总量庞大,因此没有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们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乡村还是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消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城乡统筹”转向“城乡融合”,是对过去重农业轻乡村的矫正,更加强调城乡地位的平等,更加强调城乡要素的互动,更加强调城乡空间的共融。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是指农村不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城市,农业也不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工业。乡村振兴不在于乡村是否变成了城市,关键在于农村和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差别是否缩小和逐步消除了;也不在于村民是否变成了市民,关键在城乡户籍所附带的公共福利是否平等,城乡公共服务是否均等化。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2017-12-17 1 1 日报 content_516268.html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