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福
实体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同时,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当前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态势,但经济增长延续了近几年来我市经济恢复性缓慢增长态势,经济运行仍在低位徘徊,财政收入高开低走、逐月回落,经济走势呈现出“一缓一落”的状况。做强实体经济,我们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做好“存量变革、增量崛起、跨界融合”的文章。
做强实体经济,要围绕存量变革,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存量变革”核心就是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让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凤凰涅槃”。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济宁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千亿技改工程”,对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造纸等传统产业逐行业逐企业制定精细化、智能化改造方案,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开展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科技换芯、电商换市“四换”工程,努力做强“塔基”、实现传统产业存量变革,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突破万亿规模。
做强实体经济,要围绕增量崛起,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梯次结构中,新兴产业是金字塔“塔尖”,处于成长期,目前还不足以成为济宁经济的支柱,需要大力培植。要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培植壮大行动,出台扶持激励政策,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科技、人才、平台、融资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要重点发展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特别是对信息产业,我市已具备一定基础,并被确定为省级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对此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实施信息产业“6501”培育工程为重要抓手,突出发展信息制造业,推动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物联网、卫星通信、光通信、北斗系统应用等产业,力争尽快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做强实体经济,要围绕跨界融合,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水平。要加快一二三产跨界融合,推进一产接二连三、二产带一连三、三产引一连二,培植壮大农业“新六产”,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形成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工业、农业等产业融合,积极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品牌高端化,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着力打造“好品济宁”综合服务平台,深入实施“十百千”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源自孔孟之乡特色鲜明的金招牌、新代言。
做强实体经济,要围绕企业培育,打造济宁企业“联合舰队”。建设现代新型产业体系,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培育,大力度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加大对龙头企业群和隐形冠军企业群培育力度,建立梯次培育名录,“一企一策”制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国际合作和跨界融合,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要开展中小企业专项培育计划,倾心关爱、倾力支持本土企业,推动本土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要继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同时继续发展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联盟,协同解决好产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难题,创造我市实体经济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