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市发展改革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围绕“一二五六”的目标思路和推进措施,始终保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始终保持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干劲,始终保持担当作为、勤政廉政的作风,突破了一批重点、难点和亮点工作,为全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聚焦动能转换,突破重大工程
把深入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和综合协调职能,集中优势力量,全方位谋划开展工作,构建形成“七个一”体系框架和推进机制,确保把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个总体设计。在全省率先召开动员会议、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方案,推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工作走在前列。
一条转换路径。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部署,按照“一条主线、三大变革、四位协同、三个有”的要求,研究提出济宁新旧动能转换“1351”路径。明确新旧动能转换优先发展的十大产业,重点培育信息产业、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激活供给侧“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动力引擎,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持续、稳定、强劲、绿色的“混合动力”。强化平台、金融、人才、城镇、生态五大支撑,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坚实保障。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一套推进机制。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和五大支撑,制定《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10+5+1”专班推进落实方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
一张施工图纸。按照“四新”促“四化”的要求,启动实施第一批364个市级“四新四化”项目,总投资5170.8亿元,精心描绘动能转换“施工图”。
一批重大事项。成功争取支持济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济宁等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迁建济宁机场等一批重大事项纳入省综试区方案。
一本行动指南。组织力量精心编制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综合解析报告,为县市区、园区、企业动能转换提供行动指南。
一套考核体系。围绕创新创业、新经济、绿色发展等,明确10项反映发展质量效益的经济指标,形成县市区新旧动能转换考核指标体系。
聚焦战略谋划,突破重大事项
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在战略上超前谋划,在战术上周密部署,在机遇上主动争取,全面提升对经济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及重大政策机遇转化的效率。
加强重大事项争取力度。密切关注国家、省政策导向,结合我市实际开展对接争取,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取得突破。成功争取济宁高新区入选省区域示范基地、辰欣药业入选省企业示范基地,推动微山县列入全国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范围、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387万元,全市15个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获得10.5亿元专项基金支持,5万千瓦光伏发电示范基地项目并网运行,极大拓展了我市转型发展的立体空间。梁山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全部纳入省脱贫与迁建民生工程,争取国家省资金3.46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工建设。积极推动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对省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重大事项,逐一分解落实责任分工,形成对接争取方案,确保各项争取任务有分工、有措施、有行动,努力把政策的真金白银留下来、用到位。
提升形势分析高度。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动态,创新形势分析研判方法,及时掌握各领域各行业的新情况、活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措施,确保各行业各领域稳定运行。编制实施济宁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确定年度目标任务,为全市各部门统筹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梳理研究国家省最新经济政策动态,深化拓展县市区运行情况交流、联系服务企业活动、部门先行指标监测和十项重点指标监测预警机制,先后十余次向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等汇报季度和重要月度经济运行情况及形势,呈送经济分析及重大工作专报35期,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拓展调查研究深度。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等重点课题,深化调查研究,先后形成了《加快推进济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产业融合促进业态创新调研》《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调研报告》《关于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等一批有深度、有洞见的省级和市级优秀调研成果。累计编制印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简报36期,营造了关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市发展改革委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大调研活动,为全面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谋划明年经济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奠定良好的基础。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座谈会,在社会各界广泛凝聚发展共识。
聚焦产业转型,突破供给侧改革
充分发挥产业转型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推动“双创”稳健发展。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全年新增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家、认定市级创新平台30家。成功争取如意科技入选首批山东省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企业,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动能。举办“双创”活动周及“创新创业在济宁”“新旧动能转换”“新常态·新动能”等创新发展系列论坛,进一步凝聚“双创”浓郁氛围。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税负负担、人工、用能用地和物流等成本。今年以来,协调减免各项税费60多亿元、为历年来同期最高,规上企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同比降低1.8元,有效缓解了实体经济企业困难。持续开展遏制钢铁违规新增产能、打击“地条钢”工作,顺利通过省督查验收。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印发《济宁市 “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健全提速发展服务业的工作机制,促进业态融合创新发展。成功推动邹城市、任城区纳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范围,邹城上九记忆小镇、万紫千红生态养生幸福小镇入选山东省服务业特色小镇。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9%、营业收入增长16%,发挥了主引擎作用。
着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积极争取国家省涉农资金支持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等重点工程,完成110万亩粮食产能建设任务、新增嘉祥县和汶上县项目区5万亩规模。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26家,粮棉农资等主要商品供需平衡,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聚焦项目建设,突破有效投资
始终把稳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努力扩大有效投资,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招商引资“大、精、快”,主动应对化解新常态下各类风险矛盾,构筑起推动发展的坚实保障。
强化资金支持。认真研究国家、省宏观政策导向,高质量、高效率开展资金申报工作,赢得资金争取主动权。今年累计争取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17.57亿元、居全省第2位、支持项目129个。积极对接争取省股权基金、直投基金1.2亿元,总规模10亿元的圈带新兴产业基金启动运作。参与两次市级政银企对接会,累计推介897个重大项目。新发行企业债券3支、融资总额32.3亿元,争取如意3亿美元债券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强化项目支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2017年安排政府投资项目106个、总投资663亿元。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重点领域建设,签约落地39个PPP项目、投资额613.4亿元,拓宽了项目建设融资渠道。完善重大交通布局,跨湖高速、董梁高速、机场迁建、机场高速、鲁南高铁等牵动性工程开工建设或完成前期手续。举办“涉企政策解读暨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论证会”“助推企业发展服务业政策解读会”,印发各类政策汇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强化招商引资。坚持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不动摇,成立由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招商办公室,动员全委干部职工收集招商信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高频高效开展招商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成功招引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落户,逐步打造集下游芯片、元器件、电源控制系统、快速充电装备等关联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建设全国重要的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基地。
聚焦改革开放,突破发展瓶颈
主动融入国家、省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把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激发体制改革新活力。牵头实施77项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展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工程,取消编制申请报告和节能评估报告中介机构资质要求,实行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驻大厅,切实做到了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前置条件、缩短审批时限。督导各县市区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机构,推动平台规范运营。启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脱钩任务按时完成。
强化区域发展新优势。做好省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争取工作,积极申报2017年度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急需紧缺人才项目。超前谋划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计划,强化县域经济督导调度,组织泗水、邹城开展县域科学发展试点工作自查,实施2016年度西部经济隆起带及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急需紧缺人才项目绩效评价,全市县域经济稳中有进。
延伸对外合作新支点。扎实推进我市参与“一带一路”方案落地实施,实现巴基斯坦萨希瓦尔2×660MW电厂提前半年并网发电,成为中巴经济走廊首个竣工投产的高访项目。持续做好援疆和东西扶贫工作,落实重庆万州区扶贫资金679.2万元。组织参加世博会山东活动周、“走出去”系列培训会、西洽会、渝洽会等交流活动,拓展济宁“朋友圈”、汇聚发展合力。
聚焦民心民意,突破民生实事
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强化服务宗旨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狠抓民生实事工程。围绕民生热点难点,争取中央、省扶持资金2.9亿元支持我市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为民所办实事加快实施,成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编制实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全市已建成电动汽车充电站32座、安装充电桩1312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开展“诚信进社区”“发改服务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帮助北门社区改造基础设施、清理环境卫生,深得社区群众好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出台《济宁市能源“十三五”发展规划》,引领能源产业绿色科学发展。联合印发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总体规划,推动示范区自评价顺利通过国家、省中期评估。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了气代煤、电代煤改造任务,提前完成省下达的127万吨原煤减量任务。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4.97%、同比提高0.91个百分点,进一步优化了能源发展结构。
提升“信用济宁”建设水平。全面推进“首善之区·信用济宁”建设,全市信用排名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省发改委优先推荐我市申报国家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建立完善“一网、三库、一平台”信用信息总系统及系列子系统,形成诚信济宁“一张网”。推动20多个部门10多个领域启动实施联合奖惩,分三批次公布信用红榜信息9644条、信用黑榜信息431条,着力构建联合惩戒大格局。
聚焦机关党建,坚守勤廉作风
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认真履行党建工作职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强化理论武装。精心组织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7·26”讲话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学习讨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廉洁教育讲堂和道德讲堂作用,组织收听收看《巡视利剑》《辉煌中国》等专题教育片和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创新开展“创新发展论坛”,指导党员干部用好“灯塔—党建在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激励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干事创业。
严格落实党建责任。制定《管党治党责任清单》,明确党员领导干部分管领域内的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领导责任,主要负责人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力亲为,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审定方案、调度工作进展、参加主题活动、指导解决问题;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自觉履行分管领域内的党建工作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落实、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
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组织实施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建过硬支部,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主题活动,坚持把干部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贯穿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各个环节。坚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机关党建的龙头任务和有力抓手,持续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研究制定“三会一课”配档表,坚持党员主题活动日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学习交流。
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开展“遵规守纪大教育”活动,坚持正风肃纪,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不愿为、不能为、乱作为”专项整治,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大提升”主题活动,扎实开展驻村联户、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先后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和干部职工120余人次,多方筹措帮扶资金近60万元,帮助困难群众和干部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建立机关科室、委属单位日常检查通报制度,有力推进了党员干部日常管理由宽松软不断转向严紧硬,机关行政效能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