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中心鸟瞰
■本报通讯员 乔明 王生锋 李长江
近年来,市文广新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城市”的目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推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济宁实践”,尼山书院、乡村儒学、文艺创作等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先后报道我市“图书馆+书院”、乡村儒学讲堂等建设模式,入围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第三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项目和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数量实现“三项全省第一”的历史性突破。
坚持高标定位、争创一流,推动尼山书院建设走在前列。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以刊藏典籍、教化育人、研究传播为主要职责的文化教育机构,在文脉传承、教育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尼山书院坐落在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之上,始建于宋庆历三年,元时重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而现代公共图书馆亦承担着文献收藏、整理研究、社会教育的职能,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2014年,省文化厅决定将现代公共图书馆和传统书院有机结合,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并以“尼山书院”命名我省各级图书馆的书院。
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文化厅有关要求,印发了《关于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工作的通知》,全市公共图书馆按照科学规划、标准先行、同步推进的原则,持续加强软硬件、机制、网络、队伍建设,尼山书院平台不断完善。一是坚持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要求,所有尼山书院在设施布局上做到“六个一”,即有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或展板、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一个文化体验室或活动区。二是提高社会化水平。积极整合文化系统内部、高校人才师资等各类资源,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礼乐教化、国学讲座、琴棋书画等文化活动,着力增强尼山书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更多的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中去。三是拓展服务性功能。率先启动青少年公益国学夏(冬)令营活动,采取国学教育与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广大青少年现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魅力。截至目前,全市12个公共图书馆全部建成“尼山书院”,举办各类活动1500余场次,参与群众23万余人次。全省图书馆系统“尼山书院”建设工程启动仪式、全省“尼山书院”暨“乡村儒学”骨干培训班先后在我市举办。
坚持创新引领、先试先行,推动乡村儒学工作走在前列。2013年初,我市根据农村实际,在开展深入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乡村文明的工作思路,聘请国内、省内专家学者担任教师,并在泗水县率先开办“乡村儒学讲堂”,为村民讲授敬老爱亲、修身齐家等优秀儒家思想,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与强烈反响。
为了让更多群众听讲受益,我市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将“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列为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重要内容,在全市创新实施了“乡村儒学”服务模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图书馆”,重新回归到作为根基的广大民众的生活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并传承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实施方案》《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堂”建设与服务标准》《关于建立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师”专家库的通知》等文件,稳步推进“乡村儒学讲堂”建设。二是坚持以点带面。各县市区在每个乡镇至少打造1至2处“乡村儒学讲堂”示范点,市级从县级示范点中择优选择进行重点打造,建立市级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带动,进而实现工作整体推进。三是注重传播实效。乡村儒学讲堂以“不讲天边讲身边,不讲道理讲故事”的授课方式,辅以《乡村儒学读本》等读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儒家思想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让儒家文化真正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社区儒学讲堂154处、乡村儒学讲堂2495处,开展活动17000余次,总服务100万余人次。省委宣传部在我市召开“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座谈会,“乡村儒学讲堂”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
坚持优化载体、打造亮点,努力推动文化品牌塑造走在前列。我市确立了“紧紧依托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弘扬儒学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活动之中”的思路,创新打造了“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市级层面,做好一个书院、一处基地、一个舞台、一批精品“四个一”工作。“一个书院”即在市级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国学普及等活动。“一处基地”即利用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传习基地,重点做好非遗展厅、“文化济宁·百姓讲堂”等工作。“一个舞台”即依托运河文化广场“市民大舞台”,组织策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一批精品”即组织编排一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在县级层面,健全完善图书馆“尼山书院”内部设施布局,广泛开展传统礼仪展示、经典诵读、国学公开课等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文化馆阵地培训文艺骨干。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层面,依托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乡村儒学讲堂”,充实国学普及读物,定期开展讲座;发挥“百姓大舞台”等阵地作用,广泛组织开展“一乡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水平。通过在市、县、乡、村四个层面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文章,密织出了一张尽可能惠及所有人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山东济宁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实践》的经验做法被文化部简报长篇刊发推广。
坚持内外联动、精心培育,推动人才队伍建设走在前列。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儒学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德才兼备、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师队伍,我市坚持对外选聘与对内培养相结合,重点推进“五个一批”,全力打造一流人才队伍。一是选拔一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儒学讲师征集,制定《乡村儒学讲师评定办法》,建立了包括高等院校教师、道德模范人物等在内的乡村儒学讲师专家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目前,专家库内有高级讲师33名、志愿讲师150余名。二是培训一批。建立儒学民间普及推广人才信息库,依托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专门培训基地,开展定向培训,提升普及推广能力。三是资助一批。出台《儒学民间普及推广人才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对新建儒学讲堂、民间儒学社团、重点资助人选等,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四是培育一批。积极培育发展民间儒学社团,支持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提升儒家文化的基层影响力。目前,有曲阜孔子学苑等300余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单位,每年开展活动惠及群众80万人次。五是表彰一批。定期组织评选表彰“儒学民间传承奖”、“优秀乡村儒学讲堂”、“优秀民间儒学社团”等,激发社会各界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地域特色、精心打磨,推动文艺精品创作走在前列。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健全艺术创作扶持机制,坚持精品创作理念,打造推出一批孔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郁的艺术精品,在创造创新中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一是建立扶持机制。出台《济宁市艺术创作发展规划(2016—2018)》《关于做好济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艺术创作提供政策支持。二是打造精品剧目。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精髓,积极创作政治性、时代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的艺术精品。近年来打造出杂技剧《孔子》、山东梆子历史剧《运河老店》《河都老店》《孟母》、山东梆子现代戏《圣水河的月亮》等一批精品剧目。其中,《运河老店》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孟母》获得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圣水河的月亮》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三是培养优秀人才。积极推荐专业人才参加国家、省级专业培训,定期举办戏曲、曲艺等多门类培训班,开展院(团)校合作提升传承基地和实训基地教学管理水平,为培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儒学讲堂
小学生走进尼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