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鲍童 通讯员 姚树华 李蓓
“我们村变了,您看看,家家安居乐业,人人干劲十足,你能想象两三年前,我们这里还是省级贫困村吗?”说这番话的是西头村支部书记陈云,他所在的西头村,位于泗水县高峪镇北部边远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但就在两年前,村里种起了桃树,靠着采摘旅游及林下经济,两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帽子。
为摘掉“贫困”帽子找出路
西头村共有3671口人,能用于种植小麦等农作物的耕地却不足500亩,村民只能靠种植花生、地瓜维持生计。2013年,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直到2015年,全村900多户村民,仍还有215户因人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被确定为贫困户。
村民温尚同便是那“215分之1”,他告诉记者:“以前就觉得日子过的紧,但村里大部分村民情况都差不多,只能靠天、靠地吃饭。一年下来,全家人就指望地里那两三千元的收入。直到被列为贫困户了,这脸上就挂不住了。”
脸上挂不住的,还有村支部书记陈云。“必须彻底地摘掉‘贫困’这顶难看的帽子”他给自己立下军令状。经过多方考察,结合村土质情况,最终大家决定发展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的桃树种植项目。
2016年,借助上级在村里搞土地复垦项目的机会,西头村在村西南部、望母山北部流转土地600亩,专门用于桃园建设。对于建设资金,村干部决定实行当下流行的股份制,让村民们自愿入股,等收益后大家一起分红,既能让村民得到实惠,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又解决了资金难题,一举三得。就这样,他们共筹集入股资金38.6万元。
贫困村变成“桃花源”
“走,我带你去看看我们上班的地方!”温尚同说的“上班”,就是在桃园工作。一路上他兴奋的讲着自己日常的工作,“去年赚了8219元,再加上地里的收入,比贫困线高出了不少,家里一共两口人,吃穿用度都解决了,以后可别再叫我贫困户了!”
在桃园里工作的陈树常,今年已76岁了,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两个儿子,老大听力不好,老二智力差。”一提起家庭状况,陈树常老人的脸色便阴沉下来。但谈到现在,老人原本凝重的脸上又露出了喜色:“多亏了咱这个桃园,村干部看我年龄大了,就让我干点做饭、除草类的轻活,一天能挣六七十块呢,一年下来,至少能收入一万多,一家人的温饱就不愁了!”
在桃园里,像温尚同、陈树常这样的贫困户还有42人,通过在桃园“就业”,虽然他们已在去年就脱贫,但他们仍守护着这片帮助自己脱贫的“桃花源”。
据了解,桃园里除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还有100亩的桃树专门用做扶贫,这100亩的收益,将会平均分配给村里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户,帮助改变他们的生活。
“十九大报告上,习总书记说,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听了很受鼓舞。”陈云说,西头村现在就在按照这个方向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只给贫困户钱,钱花了,还是贫困。现在,村里提倡救急不救贫,给他们提供创收机会,让他们通过劳动,自己养活自己。”
“贫困村”走上富裕路
对于未来,陈云显得信心十足。他说,桃园里种植的品种较多,从6月开始,黄桃开始成熟直到立冬,最后一批冬桃上市,将近半年的时间可以进行采摘。桃园里还种了100来亩苹果,紧邻桃园还有一片草莓大棚,各种水果错季形成互补,使得西头村一年四季都有果,一年四季都有收益。
今年是桃园建成的第二年,果树还处于抚育期,林下经济就已经见效益了,今年仅出售花生、地瓜等便可收益50万元。下一步,西头村将利用桃园的收益引进可以远程遥控的履带打药机、自动套袋机、自动施肥机等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的管理设备,实现桃园的现代化,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要想提高我们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走现代化、机械化的道路。现在还提倡起了无污染、无公害,下一步,我们也要引进物理杀虫等技术,做到绿色种植。再加上村里已经建起的农村淘宝,有了品质优良的产品,再借助电商平台,就能让我们的产品销得更广、走得更远。”陈云说。
“桃园发展起来了,我还想在村里搞田园综合体建设。”陈云说,村文化底蕴深厚,有大云寺佛文化,再借助董梁高速出口给村子带来的机遇,我们要把村建成景点旅游、农园采摘、登山拜佛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果园可以采摘,水库可以垂钓,山路可以骑行。贫穷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贫困村”已踏上富裕路,对于村子的未来,陈云已充满了希望。
在基层
尚同温正在修剪枝干。■记者 鲍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