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3日
首页
第03版:

主要矛盾调整的根本价值

■孙国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创造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就在于准确地抓住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矛盾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这就要划分社会阶段,认清所处的历史方位。

1840年以来,西方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中国社会有两大矛盾,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此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 1956年中共八大决议: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做的一项重要贡献,为社会主义建设打开了一条宽广的认识道路。

非常不幸的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坚定。波兰、匈牙利事件和整风运动中的右倾言论,动摇了我们的认识。1957年9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八大的正确论断,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以此为开端,中国执行了二十多年的左倾路线,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使整个国家的主要精力用在阶级斗争上。在世界各国抢抓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之时,我们却经历了严重的社会动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始调整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认清了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就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回顾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55美元,84%的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之下,有什么理由不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生产上?

日月如梭,改革开放三十九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100美元,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到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4240美元,成为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2%,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10%左右提高到15.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6年,人均GDP达到8260美元。

2010年,中国就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目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高速轨道交通、百万千瓦的核电装备、百万千瓦的发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

以后怎么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必须对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宏观设计,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进行概括和提炼,阐述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及完成历史使命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理清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清醒认识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早已有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起草过程中,就有人提议修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因为时机还不成熟,这个问题未有定论。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调研中,几乎所有的反馈都认为,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机已经成熟,但如何定义却意见不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深入调查研究,进行认真细致思考。有关方面按照要求,深入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广泛讨论,最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趋于一致。这一几上几下、科学审慎的认识过程,正是报告起草工作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党内和各方智慧的写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表述中,主要矛盾的两方面,都拓展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社会、生态、党建领域。

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心。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论断,抓住了我国进入新时代发展的关键和牛鼻子,更加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实际需要,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加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改对主要矛盾的表述行不行?不改主要矛盾表述,就必然坚持原有发展模式,以GDP增长为中心,不计投入,不顾后果。原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两极分化导致严重的仇富仇官心理;贪污腐败可能导致党变质、国分裂、社会动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达边界,既无法长期开采,还有可能引发大国战争,已经到了危及生存的地步。是顺时而变,还是惯性向前?中国没有选择。

主要矛盾调整后,为了解决主要矛盾,我们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我们要发展民主法治;我们要重塑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要重造生态,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从严管党治党,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通过调整主要矛盾的表述,十九大报告形成了完美的逻辑自洽。

这就是主要矛盾调整的根本价值!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2017-12-03 1 1 日报 content_513231.html 1 主要矛盾调整的根本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