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避免企业随着市场逐利天性走歪跑偏。只有管得好、管到位,才能放得更开、减得更多。
创新监管模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工作细则;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的要求,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和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加强信用智能监管。结合市县两级已公布的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明确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强化清单的执行和落实,不断建立完善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等制度,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在线即时监督监测,推动监管方式向专业化、智能化转变。打通涉批中介“中梗阻”。依托政务服务中心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中介超市”,择优选取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加强对入驻中介机构的监管,设立涉批中介机构监督管理平台,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大力开展督导问责。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济宁市放管服工作督查问责暂行办法》,将全市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全部纳入督查范围,开展每月一次的专项督查,及时通报问题,确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从而根本上改变部门“不审批就不会监管”“要监管就要审批”的陈旧观念以及应急式监管、运动式监管方式。
强化政策支持
充分彰显改革决心和勇气
为有效抑制部门在权力上 “做减法”冲动性,增强在服务意识上“做加法”主动性,“放管服”三管齐下,市、县两级上下联动,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三次召开高规格全市放管服改革会议,深入开展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五大行动”,创新性地实施了以“一窗受理、一城通办、一体审批、一网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程建设,打破行政部门界限,将政务服务大厅61个窗口整合为7大类综合办理功能区,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围绕“办成一件事”整合设计审批标准,成立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办理推进办公室,建立“6+1”“9+X”部门会商会审和三级协调机制,不断推进审批服务规范化、便捷化、一体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6.35万户,注册资本金1136.17亿元。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54.27万户,同比增长17.06%,市场主体总量比改革前翻了一番,三年的增量超过了改革前总量,市场主体表现相当活跃,简政放权改革红利释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近期开展的一项营商环境问卷调查数据显示,409家样本企业对全市营商环境总体基本满意,企业对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满意度较高,而对政府扶助支持满意度最高,企业评价越来越好,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