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
首页
第03版:

“幼有所育”

闻道

近来,北京朝阳区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虐童事件极大地刺痛了公众的神经——殴打、推搡、脚踢幼童,给孩子喂芥末、吃药片、打针,这些超越师德人伦底线的恶行,令人感到震惊、愤怒。目前,涉事幼儿园教师刘某某因涉嫌虐待被看护人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朝阳区政府也责成举办者按程序立刻免除幼儿园园长职务,并将根据案件调查结果,严肃追究幼儿园及相关人员的责任,绝不姑息。

虐童者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事件也将平息。然而,他们在儿童身上、心中留下的伤痕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消除呢?看到这则新闻时,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案刚刚曝光不久,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虐童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人将魔爪伸向了天真的孩子?幼儿安全,是最容易凝聚共识、引发普遍关切的大问题。《北京青年报》针对该事件写的一篇社论指出,顺应这种共识,从政府到幼儿教育行业,从每位个体到每个社会阶层,都应该在此问题上秉持价值自觉,维护好这个最大公约数。这是不容丝毫退让的底线,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最基础指标。因为它直接连接着各个社会阶层的安全感,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文明、正义、进步的认同。

有人将虐童归结为法规不健全与监管不到位,事件的发生,提醒相关责任部门和地方政府,对于幼儿安全不应该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吸取事件教训,除了应按要求落实好专项督导检查,“坚决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外,更有必要举一反三,主动强化对幼儿安全的针对性监管和补漏,“形成常态化监管工作机制”,而不能只是被上级的“要求”推着走。因此,进行全国一盘棋的系统排查,很有必要。全社会当以法治之名,以对未来负责之名,来捍卫作为最弱者的幼儿群体的安全。

也有人认为是幼儿园教师、护工群体收入过低、素质参差不齐所致,应提高学前教育的门槛。调查显示,从数量上看,幼师严重供不应求;就质量而言,幼教从业者存在能力不够、意愿不强等问题。无疑,幼儿是这个社会最脆弱的一群人,也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特殊保护群体,照护起来需要高度专业,需要极强的耐心与应有的专业技能。否则就会像一幼儿园园长所说的,当幼师“发现小孩子并非是他们想象的非常天真可爱的样子,又没有解决的办法,就只能简单粗暴地选择非正常处理方式。”因此,有人建议,幼教行业也需要“供给侧改革”,尽早从供给端减少幼师结构失衡,以确保从业者都是爱孩子的专业保教人员,而非凑数填缺者。

反思,每次都会成为虐童事件发生之后一项必不可少的作业。但关键是如何采取实际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11月24日,针对近期多地发生的幼儿在幼儿园受侵害事件,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部署立即在全国开展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专项督导检查,要求有效减少类似事件发生,确保广大幼儿的身心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在十九大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指出,学前教育是教育发展三块要啃的“硬骨头”之一。彻底解决虐童问题,必须直面学前教育的短板,拿出“啃骨头”的勇气。无疑,启动专项督导很有必要。同时,还应以专项督导为契机,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明确政府的投入责任,从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抬高幼师进入门槛、提高薪酬待遇水平、加强师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各方面入手,并理顺对托幼机构、幼儿园的监管体系。综合施策,打出“组合拳”,才能最终为幼教构筑一道扎实的安全网,实现“幼有所育”。

2017-11-29 闻道 1 1 日报 content_512178.html 1 “幼有所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