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纪闻路 本报通讯员 郭克鹏
任城区政府前面的湿地公园,用栅栏围起来的是城区唯一一处国家级气象监测站,在气象预报中所使用的数据大多都是从这里的气象站的仪器所探测和记录的。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今天的主人公王晓默,他正在和工作人员进行气象数据分析记录工作,一头黑发,中等个子,身材匀称。他说不上很帅气,但是五官端正,从眼睛里可以看出他是个聪明而有精力的年轻人。
王晓默,男,1983年7月生,祖籍山东单县,南京大学气象学专业理学硕士,现任济宁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参加工作以来,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9项,主持4项。共发表论文28篇,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7篇,编写技术手册3部,被评为“第一届泗水县优秀科技工作者”;获2012和2014年度“济宁市自然科学学术创新三等奖”。
作为气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王晓默就展露出了他的才华,2009年,他从兖州区气象局调任泗水县气象局局长助理,第二年又升任泗水县气象局副局长。在泗水县气象局工作期间,出色完成了泗水局台站改造、业务管理、区域站建设、人工增雨和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组建696人的信息员队伍,建气象信息服务站11个。主持泗水县“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一期和二期项目建设,建成县级数据处理中心1个,新建标准化自动观测站4个,实施网络核心区综合布线改造,实现了数据的快速收集、处理、分发,并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全县各乡镇绩效考核目标。泗水桃花节每年都会举办,但是举办的时间都不一样,那么如何精准确定桃花节的举办时间,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王晓默运用气象知识,通过因子回归方法,做出了一个花期时间预报的模型,根据近几年的运行情况,误差尽量做到控制在3天以内。
近年来,王晓默参与济宁地区霾时空分布特征及预警、预报方法的研究,该项目为煤矿、化工等企业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检测系统,已于2015年1月试运行。他还主持了省级课题“气候变暖背景下南四湖流域极端降水特征”,并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了南四湖秋季阴雨研究、济宁地区最低气温预报研究,对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的城市高温化。为此,王晓默利用1981年至2013年济宁、兖州、嘉祥、汶上每天4个时次的平均气温、降水量、云量等能见度资料对不同天气条件下济宁市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到2005年,城市热岛效应是上升的,2005年以后,城市热岛效应逐渐呈下降趋势。另外,城区的城市热岛效应是在下降的,郊区的城市热岛效应是在增强的,造成城区和郊区的温度差是在减小的。
全面负责所在单位气象服务工作,指导业务人员新技术应用,预报质量居全市前列。王晓默协调2014年全国农业现场会和第23届省运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组织开发济宁市气象局官网,并成功上线运行。作为一项预测科学,天气预报受制于科学认识和技术手段等因素,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王晓默说,排除预报员个人水平的差异,还要考虑季节的差异,秋冬季大多天气形势比较稳定,7天内的天气预报都是较为准确的,但是春夏时节,天气形势复杂,3天内的预报准确率也会下降。比如说,未来3天是否降水、是否有晴天,这个预报准确率还是比较准的,特别是对于台风预测方面,目前我国的台风预测准确率基本上是100%。据王晓默介绍,今年9月份,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卫星正式交付中国气象局投入应用,是我国气象卫星技术从跟跑、并跑转向并跑、领跑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