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帆
11月25日,首届全国儒家文化国际传播(曲阜)论坛在我市举办,60余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的儒家文化国际传播”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记者采访了应邀出席的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吕芃。
吕芃认为,要做好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有以下几个前置条件。一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文化,连起码的自尊自信都没有,我们怎么可能用民族传统面向国际发展呢?总书记把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并列为四大自信之一,而且文化自信是更深入,更持久,更深厚的自信,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者。但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自大,不等于文化自卑。文化自信应该是我们和其他文明在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动、共存、共生、共荣、共同成长。要阶段性的、真正的、扎实的、理性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和其他文明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第二个前置条件是要有自己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现在我们在推广文化传播当中,在我们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播行为当中,我们整个国家向整个世界呈现出来的国家形象,在价值观层面上是十分分裂的。像我们主流媒体推送的和在通过其他途径传输到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作品,中国给人的印象的确是非常分裂的。这就是影响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最大障碍。第三个前提,应该寻找能够有利于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的中华文化原创代表和世界对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总书记在达布斯论坛最早提出的概念。这次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共同思考。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奉献怎样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我们应该寻找能够和当代人类共同价值相衔接的东西进行对外传播,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得到世界的赞同。第四,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之所以走不出去或者走出去步履维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当代文化的原创能力不足。如果我们仅仅是把我们的儒家经典翻译成各种文字,是用简单的形式做一个简单的阐释,这种创作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效果不太好。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总书记所说的“双创”,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性的输出不如形象化的输出。
吕芃表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最有效的载体还是影视剧。因为它最直观,最生动,传播力最强,传播途径也很广泛,受众面也最广泛。无论是从技术,载体,渠道,其效果呈现还是影视剧最形象,最方便。这些方面我们也做过探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琅琊榜》。《琅琊榜》在韩国,在日本,在美国,在泰国,在以色列都有播出。特别是在韩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被认为是弘扬中华核心文化的一个比较好的作品。而且它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手法上,不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朝代,它的背景是虚置的,整个历史是架空的。恰恰是这样一个历史朝代不明朗,历史被架空,背景虚化的作品受到了最大的欢迎。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创作往往太拘泥与实际化的东西,这些都需要我们创作出更多富有原创力的、高质量的中国影视作品,并以此为载体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