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十五中学总校校长 周喆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也是衡量教育能力强弱的关键指标。确保初中生的培养质量,就要从做好小初衔接开始,衔接工作做实做细做精做优,就为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打牢了基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言,既是谈兵,也是谈教。做好衔接,先要 “知彼”。
年龄心理。初一学生年龄多处于12岁左右,尚属于少年儿童,即将步入青春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发展期,是心智逐渐成熟的的转变期,在身心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变化。 少年期是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教师充分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后,才能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施以教育,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成长环境。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所处的生活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影响力,每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必定有其深层的原因,因此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周围的人,对他们的影响极其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言行举止、行为方式、思维习惯等的一面镜子。作为教师,了解家长的职业、性格、受教育水平、家庭状况,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对于搞好衔接工作至关重要。
学习情况。初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小学阶段的差异不明显,因为小学学科少,学生有足够时间应对学习。小学思维以记忆为主,中学更多的是推理和逻辑思维。若家长对学生,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水平,没有清晰的评估与认知,不分析在学习特点、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进入初中,面对新老师、新同学、新学校,学习科目陡然增多,作业量空前加大,考试内容难度系数提高,课堂节奏猛然变快,思维习惯转型明显,而又不能采取措施尽快调整好状态,就可能会面临诸多不适应,陷入落后的境地。
行为习惯。习惯决定行为,良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不良习惯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出现。当良好习惯趋向稳定形成性格时,孩子在生活和学习诸多方面会得心应手。习惯其实都是一些细微的小事,是日积月累的外显行为。学生个体的差异其实就是行为习惯的差异。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好习惯纠正坏习惯,抓习惯养成就是抓常规教育,学习成绩仅仅是培养习惯产生的副产品之一,抓习惯其实就是抓成长,二者是因果关系。
“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才能筑牢成功基石。
筑牢成功基石,助学生做好心理转型。在情感上要多与学生做好沟通交流,建立友善互信的师生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学生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使其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做好“小升初”的心理转型。要把握好学习的节奏,在布置和完成任务上多尊重个体差异,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布置任务和作业要少而精,留足活动时间,留足休息时间,课上能完成的尽量课上完成,多一些记忆类和实践类的作业,少一些书面作业,政史地生等学科不布置课下书面作业。要降低授课的难度,给学生留足适应的时间。特别是要降低考试的难度,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尊重和相信孩子,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筑牢成功基石,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规则顾名思义就是规范和原则,是每个学生要遵守和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按照时间顺序分段分层制定规矩,明确具体的做法,让每个学生能够铭记并践行。规则制定一定要遵循简单易行的原则,切忌繁琐。同时还要关注执行的程序性,分层次、按步骤作出明确要求。规则意识的培养要有惩戒做保证,重点在“戒”,在戒除,在革除。惩戒不是惩罚和体罚,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
筑牢成功基石,助学生具备目标意识。要帮助学生树立近期和远期目标,目标管理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目标要具体可行,达成度高,学生易行易成。学生的日常规范是外显的东西,是比较容易管理的地方。重点规范学生的小细节,反复抓,抓反复,最终树立良好的精气神,形成高昂的士气和班风,往往事半功倍。抓外显是比较容易达成的目标,达成后再坚持深入搞好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是班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文化建设是远期目标,需要持续发力,稳步推进。
“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小初衔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衔接工作的细致和复杂程度,也给我们的育人事业带来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