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修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家具”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已成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此,市城市管理局不断加快推进“城市家具”建设,越来越多的导引标识、风雨亭、便民坐凳等“城市家具”在城区街头亮相,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年纪大了,出门累了就想找地方坐下休息一下,这路边的长椅正好满足了我们老年人的需要。”正坐在便民座凳上休息的市民陈大娘称赞说。
近日,记者在洸河路上采访时注意到,除原有的公共设施外,一批矗立在街口的指路牌格外引人瞩目。“这两天出差来济宁,一些要去的地方实在是不太熟悉,多亏有这些指路牌的帮忙。”采访时,一位来济宁出差办公的马先生对记者说。指路牌不仅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功能也非常齐全,既有道路指引的作用,更有对公园、广场、公厕、办事处等地点的方向位置引导,还提供了距离说明,让人一目了然。
“为更好地推进建设工作,我们专门去外地学习考察,街口的指路牌就是借鉴了上海等城市的经验。”市城市管理局规划支队的耿队长告诉记者,截至10月底,已完成53个指引牌、340个路名牌、434个便民坐凳、8个遮阳棚的安装。同时,在路口试点安装、广泛征求意见、道路示范段推广的基础上,我市已编制完成了《济宁市道路指引牌、路名牌导则规范》地方标准,切实保障了“城市家具”建设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城市家具”建设不断完善的同时,如今的济宁城区,道路两旁规划的停车位上,车辆停放得整齐有序;老人和孩子在绿荫道上散步嬉戏,总会随手带走果皮垃圾……“创城带来的既是改变也是方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日常生活也更加便捷。”在学习之余,喜欢户外慢跑的市第十三中学学生陈同学对记者说,她非常享受“城市家具”带来的便利。同时,作为济宁人将努力提高个人文明素质,自觉维护城市环境的整洁,希望城市变得越来越好。
图为市民在洸河路“便民座凳”上休息。■记者 刘传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