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 李爱国
盛夏时节,行走在蒜乡大地,宽敞平整的通村水泥路犹如一条条玉带,从国道、省道、县道延伸至广袤沃野,延伸至老百姓家门口。一辆辆货车、客车、摩托车满载着农民的欢笑,喜悦畅通无阻地行驶在大街小巷、往来如梭。金乡县农村公路实现了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线成网的“蝶变”。老百姓彻底告别了“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的“水、泥”路。截至目前,该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000公里,实现了路通路平路畅路美,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七十年代,村村都是土泥路,到县城办事,都是用步丈量,要走两个多时辰;八十年代,到县城办事,要先从村里走到镇上,然后坐车到县城办事;现在就方便多了,村村都铺了水泥路,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能到城里!” 谈及农村公路给自己出行带来的变化,家住霄云镇霄云村村民、年逾七旬的朱德玉有感而发。“现在不光村村通了公路,又搞起了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面貌也变了模样。村里人挣钱的机会多了,外出打工的青年人陆续返乡,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开上了私家车,生活别提多滋润了!”
如今,进得来、行得通、走得畅,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连通了县、镇、村,极大地缩短了城乡通行时间,在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出行的同时,也带富了一方百姓,成了农民群众的“致富路”。
金乡县是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大蒜之乡”和“中国辣椒之乡”。全县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辣椒35万亩。鱼山街道崔口村原党支部书记韩允其感触颇深。老人回忆,改革开放前村里没有修路时,都是土路,下雨泥泞不堪,行人和车辆出入极不方便。自从村上修了水泥路,因为道路通畅,大蒜和辣椒收购客商的车能进村收购了,农民的大蒜辣椒也能卖个好价钱了,采摘的辣椒第一时间就发往外地,在市场上占得先机。如今该村路通畅了,村民富裕了,产业也更兴旺了。现在的崔口村,家家住上了小别墅,学龄儿童全部免费入学,6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免费养老服务,真正实现了幼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养。村民赵红艳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这老的少的都搬到这里来,楼上楼下200多平方米,住着比城里都舒服。”
近年来,金乡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工作安排部署,切实把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按照“建管护运”一个不能少、“畅安舒美”一个不能缺、“县乡村”一个不能漏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政府主导、行业主抓、共同参与”的农村公路发展长效机制,推动了全县农村公路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