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实验小学校长 冯瑜
多年来,济宁市实验小学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学校体制,确立了“让爱浸润每颗心灵”的核心办学理念,提出了“用发展来鼓舞人,用团结来凝聚人,用行动来带动人”的管理理念,紧紧围绕“教师高品位、学生高素质、教育高质量、学校高档次”的办学目标,坚持以文化引领,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的教育引导功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文化引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学校核心理念“让爱浸润每颗心灵”刻画在学校醒目的地方,以此来体现学校每一位师生成长的期望,时刻引领着师生的幸福成长。学校坚持以精神和文化引领,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的教育引导功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溢满书香气息:学校文化墙发扬地域文化优势,将古代圣贤及其思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于教学楼的四面立墙上。文化长廊涵盖了历史、文化、科技、修养等各方面的内容,成为学校亮丽的文化景观。让每一个走进实验小学的人,在进入校门的第一刻,就能感受到实验小学浓郁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时刻引导着师生的生命成长。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校逐步构建了“内涵丰富、特性鲜明、文化厚重”的班级文化体系,实现了“班班有特色,生生有亮点”,让每个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都充盈着自信的喜悦,展现着阳光的心态,使实小每个班级都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教育风景线。
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实验小学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先后有近百名学生荣获“齐鲁小名士”、“济宁小名士”、“济宁市优秀红十字青少年”等荣誉。700多位学生获得全国书法考级证书。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地”、“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汉语言文字示范校”、 “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任城区品牌学校”等六十多项荣誉。
团队打造
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成长的舞台。学校以“爱”为主线,坚持抓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学校提出了“教师选书、学校出资、读后存档”的办法,不仅让教师真正读到了书籍,同时扩大了学校图书室的存书数量,一举两得。学校坚持每学期为教师印发学习材料,提倡“重感悟、重反思、重吸收,重运用”,切实提高了专业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促进了教师群体专业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教师共有120余篇论文分别在各级报刊杂志或评选中获奖。学校邀请了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陶继新作了《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报告,全体教师在学习收获的同时,共同体验读书的乐趣、职业的幸福。
学校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抓重点、重点抓”的思路努力打造实小名师团队。3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实施“青蓝工程”。学校每学年如期举行“师徒结对”活动,在教师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统筹安排,一对一的指导、磨课、研究,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实小的骨干教师不断壮大。目前,学校区级教学能手60余人,其中省级能手3人;杏坛名师、运河名师20余人;各项评比在全区成绩均名列前茅。现如今,全校教职工已牢固树立了“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的思想,形成了“静心、精心、爱心”的实小教师形象,进一步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程建设
学校的办学基础、生源的质量、教师的素质、社区的环境等等,都会对学校的课程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才能够在新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我校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需求,充分利用学校丰厚的多年文化积淀、优厚的学校资源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全面构建以爱为本,集“爱自己、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七爱教育于一体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丰富和提升我校“让爱浸润每颗心灵”这一办学理念,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尤其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学校“让爱浸润每颗心灵”的核心理念渗透到每门课程,每个活动,每个教育细节,逐步凸显了具有实小办学特色的“让爱浸润每颗心灵”的课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