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辉 姜海珍
今年上半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3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09个,新投产项目38个;获批全国第4家国家安全产业园、全国第11家国家检验检测示范区;圣邦人力、广安车联成为首批转入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获市科学技术奖17项,独揽全市最高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新增高新企业等稳居全市首位;主要指标保持全省国家高新区前3位……
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总要求,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机遇,着力建设一流园区、引进一流企业、营造一流环境,主要指标增速、发展质效、动能转换和争先进位保持好势头。
项目带动,引领优势持续释放
6月17日,双林6ATDSI自动变速器项目首批产品正式下线。该项目由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双林集团总投资16亿元建设,年产30万台自动变速器,为全球最先进的自动变速器生产线,打破了国际汽车巨头对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关键零部件的垄断地位,填补了国内高端自动变速器技术空白。该项目设置总装联合厂房和智能物流中心,为北汽、吉利、力帆、东南和斯威汽车等整车厂提供配套,是“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项目于2月份签约,一期项目6月份批量下线,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量产。二期项目正在设计筹划,全部量产后将达到年产30万台,实现产值30亿元,利税3亿元。
大项目建设是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济宁高新区坚持产业处、园区、公司三轮驱动,持续实施大项目攻坚行动。今年以来,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3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09个,新投产项目38个,在谈亿元以上项目39个,年度计划总投产148亿,投产38个,2个项目列入省重点,3个项目列入市重点,储蓄37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IBM服务器带动POWER8上下游企业接续布局,华为云计算中心项目带动12家数据企业落地;以双林30万台变速箱、中华财险2万坐席电销中心为代表的系列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竣工达产。
量化支持,实体经济动能转换
企业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济宁高新区牢固树立实体为本理念,突出供给侧关键环节,不断创新支持企业模式。深化吟龙、共生、基石计划,个性化扶持、合同化管理、对赌式配置资源,“三大计划”企业占全区规上企业数量13%,贡献了71%主营业务、62%利润、83%税收。深化“金水行动”和“金暖行动”,持续向实体经济输血近11.3亿元,帮助34家企业“爬坡过坎”。设立了重大产业、并购、中小微企业发展等基金,引进了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创业天使基金等6支基金,管理资本规模近70亿元。
企业上市实现突破性进展,圣邦人力、广安车联成为首批转入新三板创新层企业,新三板上市挂牌企业达到9家。驰名商标持有与新注册量稳居全市第一,各类市场主体的累计数量和注册资本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新设立企业849户、个体工商户905户,双双实现超万户大关。争取政策资金73项,获批省级以上名片29项,获批2个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示范项目。
平台支撑,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获工信部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1项、中国纺织行业设计大奖2项,山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奖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这是如意国家纺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晒出的成绩单。该中心是国内唯一一条“国字号”的纺纱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成立了纺纱研究室、数码研究室等5个先进技术研究室,建成全自动染色、短纤维制条等6条中试示范线,引进世界先进仪器设备100台套。与20多名院士、千人计划、领军人才开展了技术合作,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清华大学等10多所高等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实现技术成果转化8项,开发新产品12个。
高新区将科技创新作为促进新旧动力转换的重要举措,依托区内优质的科技基础条件,重点打造具有较强科研开发和服务优势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按照“有团队、有人员、有实体、有经营”的思路,新建了3D打印制造创新中心等平台,17个行业公共平台开放运营,12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向社会共享,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显现。获批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08项,6个项目获批省重大创新工程立项,占全市一半,获批市科学技术奖17项,独揽全市最高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R&D投入、专利授权量、新增高新企业、产业联盟组建等稳居全市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占比45.38%、超 全市15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