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项清 摄影报道
初秋的天蒙,山如黛,水若镜,美得空灵。近日,由山东省市地报研究会、鲁商·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主办,山东省市地报新闻摄影学会承办的“践行‘两山’理论 发展红色旅游 助力脱贫攻坚”媒体研讨会暨16地市党报聚焦天蒙山新闻采访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省16家地市党报媒体的社长、总编辑和新闻记者们齐聚天蒙山,实地探寻天蒙山如何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将看得见的“绿水青山”变成了摸得着的“金山银山”。
地处沂蒙山最东端的天蒙山,作为沂蒙山的支系之一,坐拥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禀赋。这里不仅是红色革命老区、著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还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和东夷民族的核心生活集聚区。早在天蒙山正式开发之前,这座有着“岱宗之亚”美誉的大山,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人烟罕至。常年的贫困帽子,让这里的人们只能靠山吃山。
为彻底扭转这种落后局面,留住“美丽乡愁”。近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东省国欣文旅集团旗下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以下简称天蒙景区)秉承“服务山东大局、服务人民大众”的国企使命,紧紧围绕“打造引领山东、示范全国、世界知名的大沂蒙山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综合运用“旅游+”的开发理念,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融合,为沂蒙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天蒙路经”。以能够从旅游行业的小白快速成长为山地旅游的样本,主要是凭借三流的资源,打造了一流的产品,通过一流的运营营销,发展成了一流的景区。这种“3+1+1”的新模式,大大转变了传统旅游的发展方式,实现了沂蒙山旅游的新旧动能转换”。
而今,延续“红色基因”的天蒙,正以“红绿融合”的澎湃力量,做绿色生态发展的开拓者与践行者。天蒙山,《沂蒙山小调》诞生的地方,正在用行动继承精神,用精神指引行动,正朝着“红绿融合”发展样板地行稳致远!
舞动天蒙
古刹晨曲
全景索道
游客如织
纷至沓来
雨后美景
云山雾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