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又要到了,说起“丰收”,多数人会想到五谷丰登的喜悦和甜美。但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我心里的丰收背后,是酸甜苦辣咸的五味杂陈。
现在提倡光盘行动,重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但是,没有过艰苦创业和辛勤劳动经历的人,如何体会“粒粒皆辛苦”呢?
有过麦收经历的人,脑海中会有这样一个镜头:炎炎烈日下,满满一大场院的老少爷们,把辛辛苦苦从地里一把一把割来的麦子,用牛马在场里轧来轧去。用木杈一遍一遍地翻来翻去,直到差不多脱干净每一粒麦子,才把麦秸垛起来,把麦粒一遍又一遍地扬干净。
扬场是个技术活,有风的时候,一般的劳力都能轻松地扬干净,没风的时候才见真本事。我老爹就是这么一个讲究人,他趁邻居的场里不忙,让母亲扫出一大片空地,弯腰铲出一锨带糠的麦粒,用力往半空一扬,麦粒快抛出的时候,手里稍微带点劲,把木锨一拧,麦粒被甩出一道优美的抛物线,就像彩虹挂在半空。干净的麦粒甩出很远,欢快地蹦跳在五六米远的场地上,麦糠悠悠地降落在两三米的地方。这样,干净的麦粒和麦糠,就完全分离了。
我年龄太小,只负责拿个竹耙,把麦粒边上的麦穗耧出去,一不小心,麦糠就钻进衣服里,痒得一晚上都睡不好。扬完场以后,趁着皎洁的月光,要把麦秸垛成垛,冬天用来烧锅做饭。大人把麦秸一杈一杈地往上垛,我在垛上压垛。一开始,父亲还能看见我,把麦秸扔在我的旁边。麦垛越来越高,他只能凭感觉往上扔。一杈一杈的麦秸,像刺猬一样,劈头盖脸地向我扑来。垛完麦秸,好不容易下来喘口气,父亲又拿杈把垛底麦秸掀起来,母亲再把躲起来的麦粒一粒一粒扒在簸箕里,颗粒归仓啊。
想起这场景,收过麦子的人,除了收获的欣慰,心头却是酸酸的,视每一粒粮食为珍宝,而每每看到挑肥拣瘦、扔掉整个馒头的场景,心里又是什么滋味呢?
在我的记忆中,丰收的甜蜜就是玉米收回家后的八月十五。我最向往的就是,能吃上甜甜的月饼,就是坐在一堆堆玉米里,一手拿着月饼,一手拿着苹果,啃一口甜得发腻的月饼,再啃一口又甜又酸的苹果。当然这幸福太短暂了,因为兄弟多,每人只能分一个月饼和一个苹果。享受了美味,就得继续剥玉米了。
老家为了多卖一些钱,除了种玉米,还会种很多棉花。那是一种很费人力的庄稼,从育种、点种、浇水,再到打杈子、打药、拾棉花,哪一样都要花费很多遍功夫。我记忆中关于棉花最恐怖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次父母让我去离家二十多里地的洼里拾棉花。我一个人在半坡里干活,眼看着白花花的棉花,如果不拾完,担心第二天下雨或者被坏人拾走。我拼命加快速度,紧赶慢赶,还是到了夜幕降临。
我把两大袋棉花搭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吃力地推上土路。夜黑风高,我凭着有限的微光,胆战心惊地蹬着车子,看不见土坑,心情又紧张,手里把握不好车把,“咣当”一下,前车轮下坑了,我被重重的压在了车底下。可能动静太大了,树上一群老鸹被吓得“呱呱”地飞走了。我心里害怕极了,又想起了邻居讲的吊死鬼的故事,更是吓得心快提到嗓子眼了。这么晚了,父母竟还不来接我,让一个还没车子高的小孩子走这样的夜路。每每看到电视上白花花的棉花,我就想起那样一个漆黑又恐怖的夜。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谁能体会丰收背后的苦涩呢?
老家的庄稼,除了小麦、玉米、棉花,还有红麻,我们那里叫“洋麻”,像自行车叫“洋车”一样。种洋麻能把它的皮沤了晒干当麻绳卖钱,细细的麻秆提前晒干、切好,用来扎灯笼。这种洋麻能长得比高粱还要高很多,麻秆也比高粱粗得多。它的叶子可以喂猪、喂牛,羊也很喜欢吃。但是它的叶子像锯齿一样,长满了很多刺,下地擗麻叶,是我心里最发毛的事。擗一袋子回来,小手上被刺得血痕斑斑。吃饭前一洗手,伤口像被撒盐一样痛彻心扉。洋麻丰收的时候,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大人拿扳镢子,像砍玉米一样把洋麻放倒,女人和小孩要把叶子擗下来。顺着叶子的方向很难擗,逆着才能清脆地擗下来,可这样刺更容易扎进肉里。
无论哪一种庄稼,丰收的背后都需要农人无数汗水的浇灌,这种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钻在玉米地里施化肥,玉米比人高得多,地里又闷又热,一丝丝风都没有。汗顺着眉头、脸颊往下淌,流进眼睛里,像一种辣得睁不开眼睛。用手擦擦,化肥刺鼻的气味更让人喘不过气起来,只能索性让它像毛毛虫一样任性地往下爬。汗流进嘴里,那咸涩让人回味无穷。只有这种味道,才是真正的劳动的味道,才是丰收的味道。没有农人这一滴汗水摔八瓣的辛劳,哪会有丰收的甘甜呢?
庄稼的丰收,是农人酸甜苦辣咸换来的劳动果实,人生的价值何尝不是一路的坎坎坷坷奠基的呢?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复兴之路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党和国家带领我们走上了富裕、美好的康庄大道,把人们逐渐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织生活中解放出来,这也是亿万人民坚强奋斗的果实。
生存在这样一个和平、强大的祖国,我们更应该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携手共进,爱我中华,伟大复兴还会遥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