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北门里中心小学校长 张庆荣
“黜异端以崇正学,隆学校以端士习”,有着百年文化积淀的济宁市北门里中心小学,将“崇正学、端士习”作为育人理念,将“修身教育”定为学校办学特色。崇正学、端士习,端正了学习风气,也涵养了师德师风。目前,学校结合济宁市廉德文化“进学校”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出崇尚廉德、弘扬文明的廉德文化氛围。
校史文化活力碰撞廉德文化
让校园环境会说话
“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能育人。”北门里中心小学将校园环境看作一部立体、多彩、形象的教科书,以此来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灵感,启迪学生智慧。学校通过查找、整理史料,寻访知名校友,重拓校碑等活动,将《校史碑》、《渔山书院增拨膳田碑》、《创建州试考棚渔山书院碑》等碑石屹立在校园内,形成了独特的校史文化。同时又通过提取优良传统文化中的“八德“廉德理念,将美德教育与师生的廉德教育相结合,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映衬融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校史文化与廉德文化的活力碰撞,廉德之风在百年文化底蕴中,吹遍校园角落,向伫立、行走、奔跑的孩童、良师“细无声”地展示着廉德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育人宗旨,精心打造了“崇正亭”和“国学馆”,设计了廉德文化长廊,制作了廉德文化版面,现在的北门小学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廉德文化气息,廉德文化为这所百年老校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生命力。
廉德大讲堂拉手廉德小课堂
让学校课堂更立体
北门里中心小学始终将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看作课堂教学的“灵魂”,在做好教育科学知识的课堂教学之外,探索建立了廉德大讲堂和廉德小课堂制度,廉德大讲堂拉手廉德小课堂,让学校课堂教学丰富化、立体化。
学校把廉德文化“进学校”教育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了每学期都举行一次廉德大讲堂制度。定期邀请“廉德”宣讲员到大讲堂进行授课,在招生、教师节、寒暑假等重要节点,集中举办警示教育课堂。讲课结束后安排教师撰写大讲堂学习心得,并在讲堂“心得园地”进行展示,形成学校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廉德小课堂”,则是通过与社区教育活动、家长进课堂活动相结合,来实现学校廉德教育和家庭家风教育“手牵手、手拉手”,以此来加强廉德文化渗透力。
依托“廉德大讲堂”和“廉德小课堂”,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创作了“廉德清风进校园”快板、“请牵着我的手”廉德歌曲、“教师节的礼物”小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丰富活动来育人,提升了师生的廉德意识。
教师承诺助力依法执教
让教师成为“大先生”
学校将“依法执教、廉德从教”贯穿师德教育始终,结合任城区关于开展民生领域“微腐败”专项治理活动,学校围绕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乱订教辅资料、办学行为不规范等八个方面梳理出学校存在的九个问题,开展“树师德、正师风”多种形式的承诺活动。
在寒暑假开学的第一天,教师面向党旗、国旗进行承诺;教师手写承诺书记录并备案;向家长、向社会公开教师承诺内容及监督电话。同时,倡导和鼓励教师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日对学生进行义务补课,并将教师义务补课的情况与学校评先树优挂钩,大力弘扬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营造清正廉洁的杏坛清风,提升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师生联手传播廉德文化
让活动丰富多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廉德文化的活力,“润物细无声”地向师生传播着廉和德的品质。
学校将廉德文化与教师大练教学基本功相结合,开展廉德格言书写活动。与教师业务成长相结合,开展“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比赛、“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整合语文、班队会、品德等学科教材中有关廉德的教育资源,利用经典诵读时间和课外阅读时间,开展出好一期班级黑板报;开好一次廉德故事会;上好一次廉德文化主题班会;办好一次廉德文化进校园手抄报展评;当好一名助廉小卫士;给家长写一封廉德家信等活动。
我校牢记“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下一步,我们继续落实素质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丰厚师德修养,涵养学生德育,开启学生智慧,把我校各项工作推向新高度,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名校解读
济宁市北门里中心小学前身为渔山书院,始建于1830年,是城区最古老的小学。秉承百年老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上下深入挖掘百年来的办学经验和特色,结合现代办学思想,对学校文化进行了重新规划、整体定位,确立了“崇正学、端士习”这一育人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将“修身教育”定为学校办学特色,精心打造“儒蕴厚重、特色鲜明”的新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