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线1+1”,是7月份以来市委宣传部在市直新闻单位组织实施的一线采访工作法,通过“一名社(台)领导或者采编部门负责人带领一支采访小分队”,深入到生产、生活一线联系点和广大群众中间,进行蹲点式采访,以撷取第一手素材、挖掘最感人的故事,采写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优秀稿件。今天的“一线1+1”联系点报道,记者走进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来到了那些为我市农业丰产丰收、高质量发展,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农业专家们身边……
■本报记者 王英峰 张彦彦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回望1958年,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创立,拉开了我市农业科研的序幕;穿越62载沧桑岁月,秉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今天的市农科院不仅仅成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更是农民致富的助力者、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一个个数字,承载着它在山东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坚实分量:累计承担完成国家、省、市科研课题380余项,获得成果奖励380余项,出版科技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育成国家、省审定、登记植物新品种68个,授权国家专利48项,转让成果技术100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0多亿元……
经过多年发展,市农科院现已拥有各类科研平台32个,其中国家级9个;已汇聚形成160人的团队规模,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33人、副高级职称4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市科技拔尖人才和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6人。
科技支撑,打造农业核心竞争力
农业发展,良种先行。
今年夏天,兖州区小孟镇东方家庭农场的农场主苏茂芳喜上眉梢。他今年种植的400多亩小麦新品种亩产700公斤,较往年每亩增产50多公斤,其中10亩高产攻关田连续两年每亩突破800公斤。
“市农科院为我们提供的新品种不仅增产,种子纯度还高,作为小麦种子进行销售,价值又增加了三成,今年小麦一季就增加收入十多万元。”苏茂芳笑着说。
市农科院研究员、小麦研究所所长王霖博士介绍,市农科院主持的“鲁西南小麦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得2019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该技术累计推广1008.06万亩,增加经济效益51238.30万元。
近两年,市农科院共开展各项研究67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省重点研发计划3项。近五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各类奖项28项。
市农科院紧紧围绕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需求,明确科研攻关方向,配套集成标准化生产技术,解决生产一线的突出问题。集成创新 “大蒜主产区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研究”“小麦增产科技支撑计划”等产业急需关键共性技术13项。针对济宁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组织编制了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大豆、棉花等6项高产技术规程,为高产创建关键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持。
正是凭着多年的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砥砺奋进、埋头苦干,市农科院一步步发展成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为孔孟大地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突出实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前几年也在不停地尝试,选择好品种,自从选择了市农科院的‘齐宁18号’,现在一亩地收获5000斤,收入5000多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眼下,邹城市张庄镇的5万多亩地瓜陆续进入成熟期,种植大户张久灵一边忙着刨地瓜,一边喜不自禁地向记者介绍着。
尝到甜头后,张庄镇种地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以往荒凉的丘陵地摇身变成了黄金坡。周边乡镇在张庄镇的辐射带动下,也开始选择了这一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
李先如是峄山的种植大户,对地瓜新品种带来的效益,他深有感触:“还是要相信科学,用工用时一样多,效益却翻了一番。我们有市农科院的专家做后盾,无论是技术指导还是跟踪服务都很好,遇到问题直接给专家拍张照片发个微信过去,在线就可以回复。”
李先如所说的“专家”,就是市农科院研究员黄成星。作为我市甘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黄成星常年深耕于甘薯新品种的选育及技术研究。他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发了鲁薯4号、齐宁12等20多个甘薯新品种,有力地帮助了薯农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生物技术研究所甘薯脱毒组织培养实验室的甘薯脱毒快繁技术国内领先,脱毒率高,繁殖系数高,脱毒苗健壮易推广和种植,深受薯农喜爱。
先进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和试验田,更要尽快变成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好的生产技能才能取得实效。市农科院以自身优势为基础,不断扩大推广面积,累计培育小麦品种7个、玉米品种12个、大豆品种15个、棉花品种1个、甘薯品种8个、花生9个、大蒜3个、辣椒1个。这些新品种的选育都将成为我市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替代品种。其中,鲁豆2号获得第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鲁麦16号优质小麦新品种获得1992年国际北京发明展览会银奖、甘薯齐宁18号连续多次获得全国甘薯品种大奖赛第一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育种多样化,在培育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的基础上,向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中草药、林果花卉等产业进军,开展良种选育、科学栽培、绿色防控以及畜禽良种繁育、健康饲养等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应用技术研究等,积极筛选适合我市推广种植的作物良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助推农科院长远发展,认真落实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保障科研创新团队的成果转化收益,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定价机制,通过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成果交易价格。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0多亿元。
精准扶贫,促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5月6日一大早,在鱼台县张黄镇军城村村委会,一片欢声笑语,村民们手里拿着领到的300元慰问金,对帮扶单位和结对帮扶干部表示感谢。
“自从我们村做绿色稻米试验田,不仅给我们贫困户发放了大米,还能得到分红,大家伙心里都热乎乎的。” 贫困户代表张照柱说。
走进军城村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一架无人机正在喷施中草药叶面肥,在地头的水渠里,两位农户在小船上稀释着中草药冲施肥……市农科院联合济宁医学院省派第一书记工作队通过对水稻种植进行技术创新,采用“喝中草药”的种植方式,生产出健康环保的生态大米,开拓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新途径,以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打造带不走的扶贫产业链。
为确保取得实质性成果,市农科院水稻研究员黄信诚常月守在稻田中,细心指导,制定工作流程,精心管护试验田,按时利用无人机喷洒中草药菌剂,定期查看水稻生长情况。目前试验基地占地30亩,2019年共收获绿色稻米2万余斤,大米价格卖到10元一斤,为军城村增加集体收入13万元。
近年来,市农科院找准帮扶方向,发挥专业特长,不断用科技促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认真完成市委、市政府以及省科技厅部署的驻村帮扶、科技扶贫任务。驻村帮扶解难题,引导群众科学种植。完成泗水杨柳镇东琴柏等4个贫困村和曲阜石门山镇朱黄庄村第一书记村帮扶工作,配合泗水县杨柳镇谷家庄村、许家庄村等7个村的省派第一书记开展科技扶贫活动。累计为联系村、扶贫点、贫困户提供科技扶贫资金67万元、价值200多万元农资。并协调贫困户与公司签订鲜薯回收合同,解决销售问题。建设产业扶贫基地10处,帮扶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余个,推广农业产业关键技术20余项。市农科院集中优势资源和科技力量,开展了精准扶贫,做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哪里,济宁农科院专家团队就到哪里”,每年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农机人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4000余人次,向县市区派出科技副镇长10名。立足特色作文章,打造扶贫农业品牌。围绕振兴“鱼台大米”,济宁市农科院与山东省水稻产业体系创新团队、鱼台县政府共同举办“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及品牌建设高层论坛”,并与鱼台县政府签订三方技术合作协议,从品种选择、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方面振兴鱼台大米品牌;会同省农科院在泗水成立“甘薯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振兴我市甘薯产业。立足优势做贡献,跨区帮扶显成效。选派精兵强将参与新疆英吉沙对口帮扶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和重庆万州区蔬菜和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工作,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帮扶对象群众种植技术得到明显提升,致富能力进一步加强。
春华秋实何寻常,如椽巨笔著华章。站在发展新起点,市农科院全院干部职工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挺立时代潮头,劈波斩浪再出发,守初心、担使命,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记者手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更离不开孜孜不倦的农业科技人员。采访中,记者跟随农科院的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听他们讲述与这片黄土地的故事。他们怀着对农村的深情和对科技的匠心,不论严寒酷暑,常年根植于田野,切实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