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琨
本报通讯员 卢平 孙晓光
“‘枫叶型’是我们通过组织培养繁育出的法桐新品种,特点是无毛无球、生长迅速,环保、观赏、速生性都很强,在道路两边就可以种植。”在任城区李营街道苗木基地,面对评审专家的提问,山东省法桐研究院院长、李营苗木协会会长李卫东从容淡定、侃侃而谈。
前不久,任城区首批职业农民职称评审通过名单正式公布,包括李卫东在内的21名农民通过评审,7人获评中级职称农民农艺师,14人获评初级职称助理农民农艺师。李卫东就在其列,通过此次评审,他获评中级职称农民农艺师。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与林业种植打了30年交道的李卫东,仅2018年就参与研究了“‘华农游龙’法桐新品种繁育推广一体化建设项目”与“悬铃木(法桐)新品种的培育及其推广应用”两个项目。凭借丰富的研究经验,李卫东把幼苗培育“装在罐子里”,再去林区推广种植,深刻诠释了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带动村民高效发展苗木产业。
“职业农民职称制度,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在农村产业革命的推动下,目前,任城区正在培育一批技术成熟,管理经验丰富,拥有广阔的市场渠道的新型职业农业,今后他们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农村中坚力量。”任城区人社局专技科科长刘杰介绍,此次评审是任城区被列为山东省职业农民评定试点后的首次评审,主要对种植领域内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的骨干人员进行评审。参与评审的不乏农村科技带头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单位的技术人员。
刘杰介绍,针对职业农民受教育经历长短不一,但长期精心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放宽申报硬性条件,对学历、论文等不作要求,坚持能力业绩导向;采取业绩展示、测试答辩和综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民从事什么领域,评委就问什么具体问题,切实提高评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将申报人员的工作实绩、技术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组织具有农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1位区内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和现场答辩进行评审。刘杰说,“通过组织评审专家到田间地头,到被评定人的职业领域进行评定,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员职业能力情况,予以准确评定。”
“这是职业能力的评定,更是一份肯定和认可。我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日后要更加专研,在做优做强西红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采摘、农产品加工,积极推动长沟蔬菜种植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振兴乡村。”被评为初级农民农艺师的韩霞斩钉截铁地说。
近年来,为扎实推进农民转型,助力人才振兴、乡村振兴,该区积极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对取得职业农民初级、中级职称的个人,分别给予1000元、2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并在评先树优、获得信贷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农民从“身份”向“职业”转变,激励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干事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