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5日
第03版:

人生的第一快乐是学习

张培水

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快乐,都希望幸福多多、快乐多多,但有一种快乐似乎只有读书人专享,这种快乐是什么呢?《论语》开篇第一句就给了我们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能将要学习的东西时时温习,所学渐熟,深明义理,自然心中欢喜。自己有德性、有魅力、有影响力,产生了示范效应,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前来学习、切磋,这很快乐。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胸怀。《论语》开宗明义,用这几句话告诉人们:什么才是人应有的学习态度,什么才是人真正的快乐。

“学”什么,古今有很大区别。今人重知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古人重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哀公问孔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是颜回,具体表现是“不迁怒,不贰过”,这与专业知识毫无关系。樊迟想学稼、学圃,当个专业技术人员,被孔子斥责为“小人哉,樊须也。”何以如此呢?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不器”,用子夏的话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孔子培养学生是要成为君子,即有道德修养的人,因而更注重人文教育,不会拘泥于此。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曾说: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的确,少年读书是很辛苦的事情,这连孔子也不否认,要不,孔子不会说“我十有五而志于学”。但这一章似乎是孔子对已登堂入室的弟子们讲的,就像现在的博导给博士生上的第一堂课,开场白就是讲授学习心得,在学习上没经过多年的历练,是无法体会学习的快乐的。

一般把“学而时习”中的“习”理解为“复习、温习、诵习”,现在有人不以为然,学后按时复习,就一定有喜悦的感觉吗?因而理解为“练习、实践”,强调学以致用,这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但很有问题。一者,孔子是教师,让学生及时复习是应有之义;二者古人读书没有捷径,都是笨法子、真功夫,熟读精思,反复温习;三者古人看重经典,是因为它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而不是糊口谋生的专业技能,是用生活和生命来读,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当然,绝不是厚古薄今。我们也记忆复习了很多知识,但以考试为目的,支离破碎的、急功近利的,哪会让人有愉悦的感受?我们不认为“习”而能“悦”,是因为在做人这一问题上,我们学之甚少,习之乏味,只好强调学以致用,或许有些许乐趣;我们不认为“习”而能“悦”,是因为我们没像古人那样对经典下过苦功夫,没有让它深入我们的血肉和灵魂。那些引领古人前行的经典,未必能继续引领我们,我们在否定一种读书方法的同时,其实也见证了我们与经典的距离。

由日常诵习得到的快乐,朱熹、张居正等人称之为“浃洽”。朱熹做了形象的说明,就像把东西放入水中,一沾就拿出来,外面稍湿,里面全干,只有浸泡久了,才会内外皆湿。朱子在这里描绘了一种体会,一种把学到的东西由外转化成内的体会,如同雨露润泽心田,四肢百骸、无一毛孔不舒坦,能不快乐吗?这种快乐不是浅尝辄止的快乐,而是深层次的、可持久的精神之乐。当我们反复读一本好书,认真体会其中况味,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之时,才会明白何为内外皆湿,何为浃洽于中,何为“不亦说乎”。

远方的朋友非要上你这儿来,是因为你够义气、够江湖吗?非也。从自身来说,道德文章不达到一定境界不会到此地步,正是因为你有魅力,有“独门绝技”,能吸引他们前来学习和效仿。从朋友来说,这说明你的为人处世、观点主张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认可,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其他人又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才会不远千里而来。试想,古代交通、通讯不便,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跋山涉水,经年累月,就为了见上孔子一面,再苦再难也在所不辞。作为孔子,远方的朋友突然出现在眼前,那种快乐自然会溢于言表。

人生在世,总希望为人所知、所用,尤其是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但不为人知似乎是生命的常态,因为社会识人、用人,不是纯粹的以道德学问的标准来选取,其中就有大环境、小气候,机缘巧合、知行合一等问题,古人把它归结为“命”,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实现的,人能做的不过是“尽人事知天命”而已。小鸡肚肠的人,常会怨天尤人,恨恨不已,怒气冲天。这只不过是拿时代的问题、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样的傻事,君子不会干,仍能处之泰然。“不愠”就是“不愠”,好一个豁达自足、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的孔子,看重一个“学”字,人非生而知之,进德修业、修齐治平全赖于此;同时,孔子又是心理学大师,“夫子善诱人”,他让学生体悟学习中的“悦”“乐”“不愠”,体悟生命的释然与快意,找到学与乐的直接关联:有一种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有一种快乐,是学习的快乐。

孔子是智慧的、成功的教师。明朝的王艮有《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於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古人用自身的体悟告诉我们:学习上,一旦登堂入室、学有所得,便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欲罢不能的乐事、幸事,人间有此乐,夫复又何求?■心飞扬 摄影

2020-09-05 张培水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48693.html 1 人生的第一快乐是学习 /enpproperty-->